臨汾新聞網訊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大寧縣曲峨鎮的山西鴻晉塑膠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機器設備高速穩定運行著,工人們身著灰色的服裝,頭戴藍色防護帽穿行于設備之間,呈現出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
“2017年底,年產40億只一次性防護手套產業扶貧項目一期的1號生產車間,建成后已正式試投產運營,目前已銷售近27億只手套,收入達到2000多萬元,產品銷往美國、意大利、英國等多個國家。”該公司工作人員姚曉娟對記者說,“目前1號生產車間共有8條PVC手套生產線試運行,2、3號生產車間正處于基建階段。整個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年產醫用手套40億只,年產值將達到4億元,可以安排就業1000余人,其中50%計劃培訓錄用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
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蘇花平睜大雙眼,仔細觀察著自動脫模機上的每只手套,看到有破損的手套,她迅速揪下來放入腳邊的塑料桶里。“我的工作任務就是‘找茬兒’,仔細查找手套中的殘次品,嚴把產品生產質量關。聽起來挺簡單,但因為生產過程中機器設備一直在運轉,所以我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想要快速找出不合格的產品還要確保安全難度不小呢。”
去年10月份,曲峨鎮上支角村的貧困戶蘇花平成為山西鴻晉塑膠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以前只有孩子爸爸一個人在外打工賺錢,現在孩子上學正是花錢的時候,我也想賺點錢補貼家用,所以就來公司應聘上崗了。在這兒我學到了許多新技術,每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公司每天上班還有車接送,在家門口就業,我覺得挺好!”蘇花平高興地說。
“袖口0.04毫米”“手掌0.07毫米”“指尖0.12毫米”……質檢科的工作人員拿著測度規分別測量手套的袖口、手掌、指尖等的厚度,一旁的質檢科代班長王麗仔細查看著各個環節,不時對工作人員進行指導。“因為這些產品都要銷售到國外,對質量要求很高,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在每條生產線上隨機選擇樣品,從長度、重量、厚度等方面進行檢測,確保產品質量百分百過關。”
王麗是徐家垛鄉南桑峨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地,生活比較拮據,“去年公司到我們村里招人,當時想著離家近我就報名了。剛到公司工作時,我什么都不懂,后來經過公司業務培訓后,我熟練掌握了各項檢測技術,還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干,這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企業落地到大寧,我家的日子越變越好了……”
據大寧縣發展改革和經濟信息化局副局長賀曉軍介紹,年產40億只一次性防護手套產業扶貧項目是省重點工程,也是大寧縣的重點扶貧產業項目和經濟轉型發展項目,該項目投產運營后提升了全縣工業增加值、出口創匯額,真正實現了大寧縣工業產品出口“零”的突破,在助推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解決了許多人的就業問題。
記者 段小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