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8月7日,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乞巧節,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在這樣一個浪漫的節日里,市區道路交通綜合整治依然像往常一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場場“清亂”大戲接連上演。
看,占道經營現象減少了,牛皮癬廣告不見了,油污路面被沖洗干凈,城市的街頭變得整潔;出行車輛不在街邊亂停了,人行道不再擁堵了,路口加塞行為減少了,市區的交通狀況暢通許多;市民出行也變得更加文明,機動車禮讓斑馬線,非機動車不再逆行,行人看信號燈過馬路……種種改變,都得益于近期開展的市區道路交通綜合整治。
緣起:城區出行幾多難
聲勢浩大、力度空前、效果明顯,這是廣大市民對此次交通大整治最直觀的感受。
文明行車、停放有序、舉止得體……絕大多數市民也已經開始從自身做起,維護城市大家庭的交通文明。
如今,當大家享受著通暢的出行環境時,我們不能忘記這些年來因出行擁堵帶來的煩惱和困擾;更要反思,是什么原因導致城市交通到了今天非治不可的地步。
不知從何時起,市區的交通車滿為患、擁堵不堪,從主要街道至小區街巷,觸目所及,擁堵的車流比比皆是。急劇增加的車輛表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庭經濟實力增強了,但與此相伴的是——城市道路的交通壓力日益增大了。
每天早、中、晚三個重要時段的上下班高峰,各路段交通擁堵成常態;學校周邊,上下學時間人多、車多、路難行;節假日,商場周邊必是行車堵、停車難;尤其是遇到雨雪等特殊天氣,市區的道路狀況更是令人憂心。
“堵!”成為市民常掛嘴邊的口頭語。
開車的司機抱怨,電動車和行人也要好好遵守交通法規,不要逆行、闖紅燈,更不要在機動車道上亂躥,太危險了;騎車的市民埋怨,非機動車道被流動的攤位和臨時停放的車輛霸占,這一路騎行實在艱難;走路的行人心塞,人行道上不是停放的機動車輛,就是胡亂擺放的電動車,走個路都得繞來繞去……
與出行難相伴的還有停車難。據了解,我市目前機動車保有量已達到58.7萬輛,年增長率為10%;市區日間動態平峰期機動車保有量約為23萬輛,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然而,令人焦慮的是,市區泊位數的全部相加也都不到實際需求量的四分之一。“一位難求”成為所有開車一族走到哪兒都要面臨的一大難題。
把脈:各種亂象在添堵
機動車保有量和泊車位的嚴重失衡,導致非機動車道、人行橫道上到處都是停放的車輛,馬路兩側時常變身停車場;在醫院、學校,或是商場周邊的背街巷里,有些人“圈地為牢”,明目張膽地收起停車費,惹得市民怨言頗深;還有一些老舊小區,不惜將綠化區域拆除改成停車場……即便如此,停車難問題依然存在,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在停車位極其短缺的現狀下,一些商販和門店的不文明行為,使得矛盾進一步升級。市區繁華商業街上,許多公共停車位被流動的商販占用,或是被門前商家霸占,眾多司機只能面對車位干瞪眼。
市民張女士就多次因為在公共停車位上泊車,跟商家發生過口角。她說:“在體育街、財神樓、青獅街、洪家樓等繁華商業街,不少商家擔心車輛停放在門前影響生意,就在原本規劃好的公共停車位上放電動車、石墩子進行阻攔,即便去爭論,他們也會拿出各種理由搪塞,反正就是不讓停。”
正如張女士所言,出行堵、停車難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人們的出行。不可否認,車輛的增多和交通設施的相對滯后是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所在,但這背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影響著道路的暢通,那就是社會亂象。
不難發現,越是人流量多、車流量大的地方,前來湊熱鬧的流動商販越多;越是排著長隊通行緩慢的十字路口,車輛的加塞現象上演愈烈;加之非機動車輛逆行、闖紅燈等各種不文明行為的發生,讓城市道路多添了幾分難堪。
交通堵、道路亂、停車難、行為不文明,多個癥結聚集在一起形成連鎖反應,以惡性循環的態勢侵蝕著城市的交通。
破冰:眾志成城大整改
出行堵,人人都在喊。
停車難,各地都存在。
怎么辦?破解難題,全面整改!
7月5日,我市召開城市道路交通綜合整治工作動員會,從即日起至年底,開展城市道路交通綜合整治工作,并從8個方面對整治工作進行具體部署。
各級各部門迅速行動起來,按照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行動計劃測評系統,對城市建成區交通綜合治理、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公共交通服務能力、文明交通守法通行、交通管理專業水平5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摸底自評,排查我市主城區的道路交通問題短板,并在城區范圍內確定了10條綜合治理“示范路”和一個綜合治理“示范區”。
7月16日,市委副書記、市長董一兵和參與整治的相關部門負責人走上街頭,實地調研市區交通綜合整治工作。在沿路查看主干道機動車亂停亂放整治工作時,董一兵與街頭群眾溝通交流,詢問對整治工作的意見建議;了解學校周邊道路交通擁堵、地下停車位閑置、違建占道、超標電動車銷售和流動攤販占道經營等問題;調研巨大路口、畸形路口、瓶頸路段的交通組織工作,并召開了專題座談會。
董一兵強調,城市運行“三分建、七分管”,市區交通綜合整治要堅持建設和管理相結合,提高管理水平,疏堵結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科學推進、扎實工作,對亂停亂放和不文明交通行為“零容忍”,確保徹底改善市區交通秩序。
市長的話語既語重心長,又擲地有聲。“疏導結合”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徹底改善”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對此次交通綜合整治的決心。
7月27日,董一兵在調研了市區城建重點項目,聽取河汾一路道路工程、解放西路貫通工程、體育街南延工程等項目情況匯報后指出:重點城建項目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的關鍵,各級各相關部門要統一思想,增強大局意識,強化擔當、主動作為,加大工作力度,敢于直面矛盾,勇于啃硬骨頭,確保各項工程順利實施;要著眼長遠、加快設計、科學論證,高起點編制項目規劃,增強前瞻性和科學性,盡快拿出設計方案;要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加快市區快速路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全程減少或取消紅綠燈,形成市區快速路網體系,讓城市道路交通“活起來”。
“讓城市交通‘活起來’”一語鼓舞士氣、振奮人心,這不正是民所期盼、政之所向嗎!
為了早日實現這一愿望,相關職能部門在完善綜合交通體系等規劃編制和審批工作基礎上,加強城市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系統規劃,發展地下停車場和立體停車庫等集約化停車設施,對規劃建成停車設施的場所功能進行恢復。同時,結合路網結構現狀,打通“斷頭路”,改造拓寬“瓶頸路”,在部分主次干道兩側設置連續的非機動車車道及盲道,拓寬各主干道路輻射的“小街小巷”,提高中心城區平均路網密度,完成立體停車場建設目標,完善道路交叉口交通渠化設計,加大次干道路和小街小巷交通的系統改造,發揮道路微循環系統作用,確保從根本上找準癥結、對癥下藥,有效改善市區道路交通狀況。
記者 盧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