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衛
隨著春節臨近,各地“兩節”文化活動方案紛紛發布,在傳統的掛燈籠、貼春聯的基礎上,各種文化活動輪番上演,特別是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民俗活動諸如上黨地區的鐵禮花、八音會、潞安鼓書等,將己亥年的春節、元宵節安排得滿滿當當,精彩紛呈。
五千年從未中斷過的中華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背后,都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基因。清明節對先人的緬懷和祭奠,是我們對生命代代傳承的敬畏和感恩;端午節龍舟遙寄粽葉飄香,是對愛國情懷家國精神的極度敬仰和崇拜;中秋節指月為誓家家團圓,是對美好生活的極度向往。而春節和元宵節,則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各種文化的集大成者,普天同慶,全民皆歡,按照傳統習俗,從臘月初八吃臘八粥開始,每天都有新內容、新習俗,直到正月十五全民出動賞花燈、演“故事”,達到高潮,才漸漸平息,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節奏中去。
這樣的節日慶祝活動延續了幾千年,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隨著“西風東漸”,在西方科技傳入我國的同時,西方文明也裹挾在一起全面涌入。也許是傳統文化千年亙古不變的節奏讓當時的年輕人失去了欣賞的熱情,當西方文明以一種從未見過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時,許多年輕人欣喜若狂,熱情接納,于是,感恩節、圣誕節、復活節、情人節等等名目繁雜的西方節日開始全面流行,再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商家的借機炒作,一時之間,中國的傳統節日成了“吃吃吃”的代名詞,而西方節日則成了浪漫、新潮的新寵兒。
如果從客觀和歷史的角度看,這種現象很正常。改革開放打開國門,我們才看到世界的精彩、文化的多樣,而對各種文化的兼收并蓄,本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當西方節日的新鮮感漸漸不再,當一些西方節日也被我們同化,變成商家借機斂財的搖錢樹之后,人們轉過身來才發現,中國的傳統節日正如陳年老酒一般,顯示出極其醇厚、悠遠久長的味道。
現在,很多地方已經開始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和元宵節做著最后的準備,許多忙碌了一年的大姑娘小媳婦正在一遍又一遍地排練著喜慶的秧歌,各種造型的燈展已經開始鋪排,要從正月初一展到正月十五,各種民間的舞龍舞獅者更是邀約不斷,琢磨著演練出幾套新的動作。而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年俗活動也有了新的表現方式,五彩炫幻的燈光秀、各種類型的科技展,讓傳承了千年的年文化有了新內涵。而年年被吐槽,卻年年精心準備著的央視春晚,也已經演變成新的年俗,陪千家萬戶度過一年又一年的除夕之夜。
就讓“過年”這個陪伴了我們幾千年的習俗,繼續陪著我們,一年又一年地傳承下去,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過年”這個全民狂歡的平臺,繼續演繹下去、精彩下去,讓13億多中華兒女在普天同慶中感受歲月靜好!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