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2月5日,農歷正月初一,簡單吃過早飯后,家住市區平陽廣場的市第五人民醫院三病區主任王艷芳,快步走出家門,搭乘4路公交車趕往單位。在她記憶中,這應該是第四次在醫院值班室過大年了。“其實也沒啥,這是由醫護行業的工作特性決定的。”看得出,王艷芳對于值班過年早已習以為常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發布的年度統計報告,相較于總量龐大的醫師群體,精神科醫師卻相對稀缺,總數只有27733人。2003年初,畢業于大同醫專臨床專業的王艷芳走進市第五人民醫院,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
初生牛犢不怕虎。剛入職的王艷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時常一個人去病區查房。雖然也有好心前輩善意提醒要時刻注意安全。不過,她并沒有真正意識到潛在的風險。直到有一次,在與一名有嚴重被害妄想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首次接觸中,王艷芳冷不防被患者一把抓住頭發并用力拽掉,委屈疼痛的淚水頓時流了出來。
事實上,諸如此類的事情在精神病醫院不勝枚舉。可以說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類似的“突然襲擊”。置身這種特殊的工作環境中,王艷芳漸漸懂得,應該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如何更有效地與患者接觸溝通,同時更好地服務于他們的康復治療。總結起來,也就是在與病人接觸中,精神科醫生要始終恪守“共情、理解、接納”六字原則。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也許無法像內外科醫生那樣把一個個垂危之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但我們拯救的是他們的靈魂,給予他們的是活下去的動力,教給他們的是正確的認知。”曾經接診的患者中,一位女性患者讓王艷芳印象尤為深刻。該患者自離異后就出現精神癥狀,不與任何人溝通交流,情緒低落,是典型的抑郁癥。病情最嚴重時,她不吃不喝。王艷芳記得,治療最困難時,自己嘗試最多的就是俯下身輕拍其肩膀為她打氣:“你的孩子、你的父親一直在等你,請你不要放棄自己。”
一個月,兩個月……經過歷時半年的精心治療,該患者順利出院。現如今,病情穩定的她也已重新組建了家庭,過著幸福的生活。
2016年大年初一,身為值班醫生的王艷芳還邂逅過一次突發事件。當時病區一位患者突發腸梗阻,情況危急。王艷芳當即與病人家屬取得聯系,電話那頭家屬的回復卻讓人抓狂:“我們過不去,你們處置吧。”王艷芳當即與行政值班的院長馮斌聯系上,安排車將病人送往人民醫院。患者很快轉危為安。之后她再次聯系上患者家屬報了平安,并滿足了家屬的心愿,把病人安全護送回翼城的家中。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鐫刻于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一位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短短十五個字的銘言超越時空,至今仍熠熠閃光。
這三句箴言也時刻激勵并鞭策著王艷芳——醫者仁心,人文關懷應自始至終貫穿于醫療活動的全過程,成為醫學真諦的表達。
“疾病與健康一樣如同生命的正反面,沒有疾病也就無所謂健康。兩者共同構成生命的整體。醫本仁術,醫學是所有技術領域內最高貴的藝術,醫學的核心是人性,人性的表達為真、善、美。”王艷芳告訴記者,在未來的日子里,她會始終把自己看成是患者的助手,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調動人體自身的修復能力和生命潛力,在治療精神疾病的同時,盡可能地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記者 王小庚 閆晏宏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