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蘇主任,三樓病區有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癥狀,生命垂危,需要馬上搶救。”1月2日11時39分,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蘇衛華,剛剛忙完住院部6C、6D病區的救治工作,尚未來得及喘口氣歇歇腳,就接到了需要搶救病人的緊急電話。
“我馬上過去!”來不及拂去身上的疲憊,蘇衛華便又火急火燎地趕往三樓病區,全身心投入到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工作中。
12時39分,一場全力以赴的搶救工作結束后,一臉憔悴的蘇衛華用緩慢的步伐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迎來片刻休息時間。
今年45歲的蘇衛華于2000年底加入市人民醫院,一直在呼吸科工作。22年來,他學習深造、進修精業,通過勤奮學習和實踐鍛煉,逐漸從一名呼吸科普通醫生成長為呼吸重癥戰線的“老兵”。2020年2月10日至3月13日,蘇衛華勇敢挑起了市人民醫院新冠病區主任的重擔,期間收治60余名病患,其中病危7名,實現了病人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目標。2020年4月,蘇衛華赴新疆對口支援,把臨汾“白衣天使”的好品質、好作風、好技術播撒在新疆土地上。援疆歸來不到一年時間,2022年4月25日,他又以市人民醫院援滬醫療隊醫療組組長的身份赴上海支援抗疫,在工作條件最艱苦、救治任務最艱巨的公惠醫院鏖戰三十天,圓滿完成了援滬抗疫任務。
每年的冬季,都是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此時呼吸科也是全院工作最忙、任務最重的科室之一。近期猛烈來襲的新冠病毒,更是將呼吸科的工作量翻了幾倍,工作強度也隨之大了幾倍,全科的醫務工作者都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作為科室負責人和呼吸領域技術專家的蘇衛華更是忙得不可開交。自2022年10月至今,他一直奮戰在戰“疫”第一線,與一浪高過一浪的疫情作斗爭,中間沒有休息過一天。每天早上8點準時來到醫院,晚上8點有時甚至11點才能回到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蘇衛華,不僅沒有時間照顧同樣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家人,甚至連照顧他自己的時間也沒有。
就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蘇衛華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當天正是禮拜六,家人和同事們都勸他借此機會在家好好休息下,等身體完全康復了再返崗工作。蘇衛華卻說:“醫院需要我,患者更需要我,同事們還等著和我一起并肩作戰,我得趕緊回去。”
有一種堅持,叫輕傷不下火線。僅僅在家休息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剛剛退燒后的蘇衛華便重新“披甲”上陣,繼續戰斗在治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第一線,接著與新冠病毒進行“持久戰”。
呼吸科是市人民醫院抗擊新冠病毒危重感染的主戰場,直接負責四個半病區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工作,其中一半以上是重癥患者,多數患者是合并基礎病的老年患者,救治難度大,住院時間長,近期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工作強度不斷刷新著歷史最高峰值。作為呼吸科帶頭人,蘇衛華既要率領全科醫護工作者做好所轄病區的患者救治工作,又要配合全院其他重癥病區進行專家會診、參與危重癥患者搶救、實施日間手術,經常能看到他那消瘦而挺拔的身影急匆匆地穿梭在全院各個重要病區。他經常說:“呼吸科醫生滿院跑,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我們科醫生都身兼數職,既要管理科室的病人,又要參與線上新冠會診,還得支援兄弟科室治療患者,都是‘流動的醫生’。”
即使是在我市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癥高峰期,為了保障患者生命健康,蘇衛華在繁忙工作之余,依舊得穿著笨重的防護服走上手術臺。在2022年12月21日、22日、24日、26日,他就做了四臺手術,每臺手術都堪稱驚心動魄。
2022年12月24日15時左右,一位48歲的重度氣管狹窄患者忽然出現意識不清的癥狀。蘇衛華趕緊穿上隔離衣沖到病房,一檢查發現患者瞳孔已散大固定、奄奄一息,頓時他心里涼了半截,因為即便立刻進行手術,患者也大概率會成為植物人。家屬堅決要求施救,蘇衛華經過慎重考慮,最終決定實施支氣管鏡手術,這雖然最費時間但卻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時間萬分寶貴,到了與“死神”賽跑的關鍵時刻,他火速聯系支氣管鏡室做器械準備,通知麻醉師迅速到崗,指揮科室人員準備轉運氧氣。一切安排好后,蘇衛華和家屬一前一后推著患者病床,一路小跑到達支氣管鏡室,再次評估患者,發現其心率開始往下掉。情況萬分危急,必須馬上手術。
15時14分左右,各項準備工作就緒,蘇衛華開始實施手術,經過40分鐘的緊張施救,狹窄被球囊擴開了,心率、血氧恢復了,手術獲得成功,在場醫護人員歡呼雀躍。19時許,患者蘇醒而且血氣分析結果顯示一切正常,一種力挽狂瀾、救死扶傷的成就感讓蘇衛華格外興奮和喜悅,這也是對他精湛醫術和永不言棄的醫者仁心的最好褒獎。
蘇衛華表示:“與新冠病毒的戰爭是一場持久戰,此時此刻正是戰斗的緊要關頭。作為一名呼吸科醫生,即便再苦再累,眼下也容不得半點松氣泄勁的思想,患者以生命相托,我唯有全力以赴、戰斗到底!”
記者 王德政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