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古詩里勾勒出的這幅色調明亮、氣氛熱烈的冶煉圖景,生動再現了光、熱、聲、色交相輝映的火熱勞動場景。而在侯馬北銅銅業有限公司,冶煉圖景卻有所不同,信息化、智能化的“兩化融合”進一步提升了生產效率,轉爐中燃燒的熊熊烈火,點燃了生產熱情,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
日前,記者前往侯馬北銅銅業有限公司,走進廠區大門,和想象中傳統的冶煉產業不同,廠區內道路潔凈、廠房明亮,工人正有條不紊地操作著運輸車輛來往穿梭。
跟隨該公司生產技術部副部長薛繼萬的腳步,記者一行走進電解車間,只見高大開闊的空間里,720個銅電解槽有序排列,智能自動控制天車在空中來回運送陰極板、陽極板,數臺機械臂也各司其職,分揀、剝離、傳送、回收、堆垛、打包等作業有序進行……電解車間儼然成為機器的主場,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的設備隨處可見。
侯馬北銅以資源戰略、產能提升為主要抓手,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在新技術、新裝備、新業態上不斷取得新突破,以鏈式思維壯大產業鏈條,堅定不移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陰極板、陽極板通過全自動智能機組整形排版后,由多功能天車吊入720個銅電解槽內,陽極板在電解槽內通過電化學反應進行精煉,在直流電的作用下,陰極還原,陽極氧化,即陽極的銅原子失去2個電子以離子形式進入溶液,不銹鋼陰極得到2個電子變為陰極銅析出,也就是生產生活中用的銅板。陰極銅成型后由全自動智能陰極剝片機進行剝離、堆包捆扎。”薛繼萬介紹,“720個銅電解槽,每個槽內可以放置54塊陰極板和55塊陽極板,單檢測每塊板的短路就有較大的工作量,紅外線熱像儀的應用極大提高了解決短路的工作效率。”
電解系統配置的紅外線熱像儀可以對銅電解極板短路檢測,檢測系統通過紅外熱成像來獲得電解槽的溫度圖像,再結合智能的軟件系統來達到分割、檢測的目的。通過軟硬件結合構建故障預警系統,達到了誤差小、精度高、損耗低、效率高、節約人力、節約成本等目的。
電解車間主控室里,電腦端顯示著紅外線熱像儀實時送回的圖像。“銅的電解精煉產品,稱為陰極銅或電解銅,簡稱電銅。通過電腦畫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720個電解槽的成像圖,其中呈現出較亮色彩部分即為短路區域。”薛繼萬說,“主控室里的調度員發現短路后會第一時間與車間電調工聯系,盡快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電解車間里,電調工所拿的紅外線熱成像手持終端上,也會同步顯示成像圖,就像是為銅板設置的‘雙重保險’,確保電銅的質量。”
侯馬北銅采用“富氧側吹熔池熔煉+富氧多槍頂吹連續吹煉+回轉式陽極爐精煉+大板永久陰極電解精煉”冶煉工藝流程,充分利用物聯感知、信息集成、大數據分析、移動應用等先進技術手段,通過信息化、智能化“兩化融合”,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將侯馬北銅建造成一座綠色冶煉、低碳循環的智能化工廠。
熔煉車間主控室里,維保車間副主任胡狀云熟練地操作著側吹熔煉工藝優化專家系統,“側吹熔煉+多槍頂吹連續吹煉”專家系統,可以按照生產計劃及原料儲備情況,優化計算出最佳配比。“生產過程中多途徑實時采集爐內物料理化指標及各種工藝參數,并將與冶金模型理論驗算后的工藝指標偏差值及工況調整建議反饋到主操手,不僅實現了銅冶煉過程工藝指標的精準控制,也為后期經營決策提供數據支撐。”胡狀云說,“先進智能的在線激光冰銅成分分析儀,是我們一線職工的‘火眼金睛’,它的一鍵無接觸自動分析功能,可以在幾分鐘檢測出高溫冰銅熔體中銅、鐵、硫等多種成分含量。解決了傳統分析方法耗時長、結果滯后的難題,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推進了設備、質量、安全、環保等多方面工作高端、綠色、智能化發展。”
技術上求得創新,管理上精益求精。自去年投料生產以來,侯馬北銅的干部職工堅持技術先行,遵循生產規律,嚴格執行生產計劃,根據系統運行情況和進度,每天召開碰頭會,查找不足,鉆研技術,攻堅克難,確保各項工作落實落細。現階段,侯馬北銅冶煉產能達到20萬噸,技術經濟指標躋身行業先進水平,進一步提升侯馬北銅在銅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
侯馬北銅副總經理武戰強說:“新年新氣象,邁入2024年,我們侯馬北銅吹響了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將繼續招引銅產業鏈上下游物流、制造、配套深加工、貴金屬冶煉等企業,聚集發展動能,堅定不移地培育工業樹,打造產業林,全力打造百億級精深銅加工產業鏈,為臨汾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注入強勁動能。”
在侯馬北銅廠區里,一塊塊工藝優良的電銅板疊放著,叉車在電銅板和運輸車輛間忙碌著,銅板上的物流信息顯示著它們的去向。這個冬天,侯馬北銅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兩化融合”的澆灌下,綻放高質量發展新花……
記者 劉靜 任超杰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