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回家”的旅途,捧著一顆虔誠的心,讓我們繼續在山西臨汾尋根問祖,探尋沉睡4300多年的“堯都”,揭秘堯的傳奇、堯文化的源頭。
中國之稱始于堯。對于堯,我們其實并不陌生。堯位列上古五帝,被尊為中華文明的始祖、中國人的國祖。“堯”字在古代寫作“垚”,是高大雄偉的意思,也就是說堯是個偉大的首領。我們熟悉的成語有“堯天舜日”,象征著理想化的太平盛世;孔子編訂的“五經之首”《尚書》,首篇就是《堯典》;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鼓勵人人向善,個個有所作為;毛主席詩作:“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贊揚中國人民都是堯舜那樣的圣人……還有許多隱藏著的堯的故事,如《擊壤歌》中的“帝力于我何有哉?”;如“堯尋蟻穴而鑿井”,井的發明使原來沿河而居的人們逐漸圍井而居,形成村落、城市、市井文化,水井也漸漸成為家鄉的代名詞,遠離家鄉就是“背井離鄉”,等等。這位帶領先民鑿井定居的圣人,定歷法、推禮制、用賢能,在臨汾建立了國都,留下了數不清的故事,還把治國智慧刻進了歷史的長河。
一、堯的地上遺存在臨汾十分豐富
臨汾古稱平陽,因堯定都于此被譽為“華夏第一都”。在臨汾,與歷史文獻相吻合的堯的地上遺存眾多,其中最具盛名的是堯廟、堯陵、堯居、仙洞溝……
臨汾堯廟始建于西晉,是中國首座國祭堯,民祭堯、舜、禹三位民族先祖的國祖廟,俗稱“三圣廟”,歷經唐、宋、元、明、清多次修葺與擴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堯廟建筑群龐大錯落、布局精巧,主次分明、氣勢恢宏,極具中國古建筑的精髓。主體建筑廣運殿,是堯召見群臣的莊嚴殿堂,也是歷代祭祀堯的主要場所;五鳳樓是為紀念堯與他的四位大臣而建的,人們將他們比作“五鳳”,五鳳和鳴象征君臣團結、天下大治;其他建筑如虞舜殿、大禹殿、堯井亭、祭祖堂,還有堯井周邊滄桑古樹“柏抱槐、柏抱楸、夜笑柏、鹿鳴柏”,以及中華帝堯鐘、天下第一鼓等,都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國祖堯的故事。
臨汾東北約35公里的堯陵是堯長眠之所。相傳堯駕崩后,萬民悲慟,掬土成陵,至今陵高50余米,周長300余米,是已知三皇五帝陵寢中最壯觀的。高高的陵冢既象征著堯的勞苦功高,又象征著百姓對堯比山還高的愛戴之情。堯陵前有祠宇,相傳為唐初建筑,明清屢有重修。2006年,堯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堯陵的祭祀活動受到各朝統治者的重視,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親自來此祭拜,祈求國泰民安;民國前,官府免除堯陵附近8個村莊的糧賦差役以保證護陵祭祀費用。人們用最虔誠的方式,表達著對堯的感恩和敬仰。
臨汾城南伊村有堯的古居,城西姑射山仙洞溝是堯與鹿仙女“天下第一洞房”的愛情見證地。臨汾還有堯舜禪讓的揖讓臺大中樓、堯出巡經過的擊壤處、堯訪康衢的康莊堡、堯最早的祭天圣地浮山北堯山、堯的避暑行宮霍州陶唐峪、堯的大臣皋陶故里洪洞士師村,以及許多與堯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地名、村名。如此密集分布的遺跡和傳說,說明堯的印記在臨汾無處不在,這位千古帝王從未走遠。
以堯的傳說為基礎,臨汾還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其中最動人的就是洪洞縣甘亭鎮羊獬村和80里外歷山圈頭村“接姑姑送娘娘”走親習俗。這項民俗活動傳承4000多年,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據說堯在羊獬村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當時舜在歷山上耕種,于是羊獬人和歷山人就結成聯姻親眷,互稱姑舅。堯訪舜的日子三月初三恰逢清明時節,每年此日,羊獬人都要到歷山“接姑姑”回娘家祭祖、省親,等到四月廿八堯王生日這一天,歷山人來羊獬村給堯王祝壽,順便把“娘娘”迎回去。節日當天,兩地彩旗招展,鑼鼓喧天,男女老少盛裝到古廟祭祀,途經的20多個村莊也都有威風鑼鼓迎進送出,所到之處人們熱情、虔誠,總共有五六萬人參與。堯的故事已和臨汾這片土地融為一體,化作人們對國祖的紀念。
二、陶寺遺址的發掘使堯都臨汾由傳說成為信史
臨汾陶寺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遺址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78年開始,對陶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與研究,歷時40多年的發掘成果,使陶寺遺址作為早期國家特征的都邑性遺址的構成要素逐漸顯現。
陶寺遺址先后發現的大型城址、宮城宮殿以及觀象臺、祭祀區、倉儲區、手工業區、王族大墓等,呈現出一派“王都”氣象。圍繞陶寺遺址,附近20公里范圍內密集分布有14處陶寺文化時期遺址,說明了陶寺“國中之國”的超然地位。陶寺出土的黑、綠、紅三色相間的圭尺和殘存紅色顏料的立表,是目前考古發現世界最早的圭表儀器,在上古“天圓地方”“王者居中”觀念指導下,陶寺先民用圭表測量夏至正午太陽投射在地上的影長,測得自己所在的陶寺為“地中”,即“天下之中央”。陶寺都城遺址、陶寺文化的邦國社會結構與“地中”概念結合,完美構建了“地中之都,中土之國”的概念。
陶寺出土的4件蟠龍紋陶盤,其內壁的彩繪蟠龍圖案,鱷首蛇身、口銜嘉禾,神態生動、氣勢磅礴,仿佛能夠騰飛于九天之上,這正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龍”的實物形象。這條龍將抽象的政治權威轉化為具象的精神圖騰,成為代表“國家”意志的“國徽”,完成了早期國家的“品牌塑造”。此后,它更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和精神象征,貫穿五千年的文明史,深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
陶寺出土的朱書扁壺,上面有用毛筆蘸朱砂書寫的兩個字。其中,扁壺鼓凸面一側是一個“文”字,扁平一側的字符,以發掘學者何努先生為代表的部分學者認為當是“堯”字。“文堯”二字敘述著后人追述堯的豐功偉績,也為臨汾就是“堯都”提供了關鍵證據。
陶寺出土的陶、玉、石、漆、銅等各種材質的禮儀用器,以及傳說中上古時期最高等級場合使用的樂器鼉鼓、土鼓、石磬等成組樂器,表明在距今4300多年前,陶寺的統治者堯已經“以禮治國”,初步形成了禮制與禮樂文明。從生死之所的差異看,陶寺社會已有嚴格的等級分化,君王居住在高大恢弘的宮殿,普通貴族住在20到40平方米的雙開間,平民住處則為半地穴式;早期和中期墓地都有大墓、中型墓和小墓,大墓隨葬的珍貴器物種類繁多,而眾多小墓簡陋到僅能容下一人,隨葬品很少,甚至沒有。這種階級分化最終導致了國家的形成。
圭表確定地中、龍圖騰凝聚族群、文字記錄文明、禮樂規范等級秩序,這四大要素,拼出了早期國家的完整拼圖。依托陶寺文化,臨汾建起了陶寺遺址博物館,展陳陶寺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230件(套),全面展示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向世人介紹“堯都臨汾”。
三、堯的治國智慧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堯是中國古代圣明君主的典范。他以德治國、推行仁政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玄燁等后世皇帝都把堯當作“帝王教科書”。
堯治理天下的第一步,是從提高自身德行修養開始的。他“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像打磨璞玉般雕琢自己的品德,用仁愛之心感化家族,進而使百官各安其位、社會和諧,最終實現天下太平。這種“修齊治平”邏輯,至今仍是個人成長的不二法門。
堯不僅自己賢明,更善于選拔任用德才兼備的賢才。他手下的臣子個個地位顯赫、光環十足,堪稱“全明星陣容”,這其中有農業鼻祖后稷、司法鼻祖皋陶、氣象學鼻祖羲和、道德文化鼻祖舜、治水鼻祖禹、教育鼻祖契、工匠鼻祖倕、雅樂鼻祖夔、烹飪鼻祖彭祖等等,堯與他的臣子們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智慧共同創造了“堯天舜日”的美好時代。
堯施行仁政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追求民主和科學。他在宮門前設諫言之鼓,在交通要道立誹謗之木,讓平民暢所欲言、議論朝政,即使說錯也赦免無罪;他以“不能讓天下人受害而利一人”的胸襟開創禪讓先河,將國君位置傳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舜,表現出無私的民主作風。他帶領先民觀天測時,欽定歷法,理順時序節令,適時播種,豐衣足食,狩獵文明由此跨入農耕文明;他大力發展制陶技術,其輪制成型、窯溫控制等突破性工藝,使批量生產薄胎硬質陶器成為可能,這可以視為最古老的科學、上古的“新質生產力”。“五四”運動高舉的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也就是“德先生”和“賽先生”,其實早在我們祖先堯的時期就已經萌生。
堯的仁政還體現在他對待大自然、對待“國際關系”的態度上。面對滔天洪水,堯起用禹治理水患,疏通河道,使肆虐的洪水暢流入海,天下萬民得以安生;面對罕見旱災,堯帶領先民廣鑿水井,澆灌莊稼,大大緩解了旱情,改善了生產生活,我們的祖先已然在積極地能動地應對自然災害,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面對上古眾多邦國,堯主張“協和萬邦”“止戈為武”,促進不同邦國之間和諧共處,推動民族多元文化共生共榮,這為中華民族融合和“大一統”國家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堯作為千古明君、早期國家的開創者、中國人的國祖,他的治國智慧與人性光輝,至今仍影響著后世,照亮中華民族復興之路。讓我們感恩民族先祖對華夏文明的卓越貢獻,奔赴“回家”之旅下一站,在臨汾探尋最早的“山西”。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