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日前,浮山東方藝術博覽館負責人鄭洪峨展示了一面紫紅色錦旗。
錦旗一下鑲著鋸齒狀的黑色條布,上面寫著“我武維揚”四個大字。上行有“第二屆國術國考紀X”字樣,下行是“北平市社會局長蔡元敬贈,民國二十二年十月(1933年)”。
“這面錦旗是曾祖父鄭遴泰的徒弟柔逢德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國術比賽拿回來的,柔逢德在那次比賽中得了什么獎、獲得第幾名,由于最關鍵的那個字看不清也就成了謎。”鄭洪峨說。
經查,蔡元于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一月十日(1934年)發布更改市立小學校名令,將原名北平市市立第一小學校更名為北平市立前圓恩寺小學。此令共更改了北平59所小學學校校名,蔡元當年任北平社會局局長。
柔逢德參加第二屆國術比賽時,北伐戰爭已經結束。這一時期,北平雖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優勢,第二屆國術比賽能在北平比賽,說明了其在當時全國的重要位置。
柔逢德是浮山北王鄉史壁村人,他在獵捕獾子時,不慎從窯頂上墜落,人生畫上了句號。浮山民國版縣志記載“柔逢德,史壁人,應省國術試獲雋”,說明他在參加全省國術考試中成績優秀,縣志記載與錦旗記錄是不是一回事,由于年代久遠,現已無從考證。
“我武維揚”出自《尚書·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該成語形容威武凌厲、奮發向上的樣子。由此說明,柔逢德在比賽中表現突出,獲得重要獎項。
記者 王隰斌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