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1965年,我如愿穿上軍裝、戴上大紅花的那一刻,‘感黨恩’三個字在心里奔涌?!痹诟∩娇h寨圪塔鄉陳家溝村,回憶當年從軍場景,郝永貴講得動情。
現年80歲的郝永貴,作為從山西師范大學退休的一名老黨員,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著一名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前進動力;他二十余年如一日,以挖掘整理紅色文化為己任,行萬里路,不辭辛苦做時代的“留聲機”,編纂了一部書籍——《敘說夢中烏龍洞廟》,詳述發生在這里的紅色故事。
“您能講講烏龍洞廟的故事嗎?”
“烏龍洞廟在戰爭年代既是抗日戰爭的前沿陣地,也是解放戰爭的大后方。八路軍和山西決死縱隊的野戰醫院和兵工廠曾長期駐扎于此。當年,烏龍洞廟野戰醫院救治了大量傷病員,還為地方百姓救死扶傷作出了重大貢獻。1937年至1948年,八路軍、解放軍曾在這里設指揮所10年。朱德總司令在烏龍洞廟親自指揮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烏龍洞廟下院至今埋葬著3位無名烈士……”郝永貴精神矍鑠、思路清晰,烏龍洞廟的故事,他常常脫口而出,講起曾發生在浮山這片紅色熱土上那一段段壯烈的革命故事,他眼泛淚光。
1945年,郝永貴出生于浮山縣寨圪塔鄉觀音廟村后山豬溝獨家莊,長在觀音廟大隊陳家溝村(現名為:浮山縣寨圪塔鄉陳家溝村)。父親常年有病,失去勞動能力,家庭貧困,郝永貴早年生活十分艱苦,遭遇過饑餓、失學,20歲那年,他參軍入伍,同年入黨。在部隊,他遇到問題,迎難而上,遇到危險,沖在最前,6次榮立三等功。
1980年,郝永貴從部隊轉業到山西師范大學,先后任房管科長、基建科長等職務,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堅持學習,苦心鉆研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并實現了多項發明創造,獲13項國家專利。
“毛主席教導我們‘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我一輩子擱在心上。”行勝于言,郝永貴也真真切切地踐行著這一承諾。
在村里,他為村民辦好事,墊資修建、拓寬道路。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上世紀90年代,為解決老百姓吃水難題,郝永貴積極協助村干部勘探設計、找水渠、選址、選購材料……隨著兩個10立方米水池的成功修建,結束了老百姓“吃水靠扁擔挑,雨雪天人跌跤”的歷史,圓了陳家溝村百姓吃上自來水的夢。
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標之一,意義重大。浮山縣推進取暖煤改電工程之初,陳家溝村村民一時難以接受,推進阻力較大?!澳菚海迕裼懈鞣N各樣的顧慮:電和煤哪個便宜、暖不暖和、安裝是否過于麻煩、取暖成本會不會太高等,大部分村民都處于觀望狀態。”面對村民的疑慮,郝永貴充分發揮黨員引領示范作用,從自家做起,帶頭安裝空氣能設備,“與以前靠煤爐子取暖的方式相比,自從用上空氣能,不但省了不少錢,而且家里也比以前干凈多了,用起來安全、放心。”鄉親們從郝永貴的示范中看到好處,紛紛跟進,“煤改電”推廣成功。
看著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郝永貴的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但是一種更大的使命感,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 “不能忘了革命先輩的流血犧牲”,郝永貴說,“小時侯,我經常到烏龍洞廟游玩,聽老人們講過發生在這里的紅色故事。他們說,烏龍洞廟在戰爭年代,既是抗日戰爭的前沿陣地,也是解放戰爭的大后方。八路軍和山西決死縱隊的野戰醫院和兵工廠,曾長期駐扎在烏龍洞廟……”為了驗證這一信息,也為了獲取更多有關烏龍洞廟的情況,郝永貴開啟了長達20余年的探索之路。
遺憾的是,知道廟況的老人大多已去世,尋找古廟的歷史資料,猶如腳板上釘釘——寸步難行?!拔疫@個人,再大的困難也不怕?!焙掠蕾F下定決心。“為挖掘資料,他走訪民間,找知情人,順藤摸瓜,雖然腿腳不便,但他從不喊苦喊累?!崩习槔顚毱秸f。
讀書少,但這些并不妨礙郝永貴挖掘和鉆研紅色文化的熱情。20年來,他拖著一雙病腿,足跡遍布浮山縣嶺東、嶺西、嶺南、嶺北,乃至翼城、沁水等縣大小六七十個村莊,走訪300多人,進行取證,尤其是對8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拜訪時,他或筆錄、或錄音,不錯過任何一個機會,從而收集到大量鮮為人知的資料。
除此之外,他還采用“考古”的方法,對破敗的烏龍洞廟,一點一點進行地面挖掘,甚至自掏腰包,動用機械等工具,讓面目全非的廟宇,逐漸露出遺址輪廓。他順著硬物的輪廓不斷往下挖,竟挖出刻滿密密麻麻古代文字的8塊石碑。文物專家將石碑拓片后,碑文顯示,“此廟系明萬歷九年所建”。8塊石碑由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編進《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浮山縣卷》。同時,挖出了當年八路軍在廟里制造炸藥的碾盤底座,確認了八路軍兵工廠的位置。
2021年,郝永貴把考察收集來的資料編成書籍——《敘說夢中烏龍洞廟》,并向社會廣泛發放,引起諸多臨汾市文化界人士的關注。一時間,有關烏龍洞廟的相關信息從全國各地“蜂擁而至”。
——當年在修槍所擔任經理員的陳存忠,其子陳英杰送來父親寫的《憶浮山抗日修槍所的創建》歷史資料。這一資料也有力證明了1938年浮山縣決死三縱隊抗日修槍所就在烏龍洞廟。
——熱愛浮山故土的知名人士蓋丹收集浮山文物兩萬余件,其中就有烏龍洞廟兵工廠制造的地雷、手雷和九環大刀等幾十件兵器,用實物印證了兵工廠就存在于烏龍洞廟的歷史事實。
……
“紅色歷史是我們浮山縣的寶貴資源,要保護好革命舊址,傳承好革命精神。我光榮在黨59年,追隨黨走過了半個多世紀,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在傳承紅色文化的道路上不遺余力,也希望有一天建設烏龍洞廟紅色文化展廳的夢想能成真。”郝永貴說。
記者 亢亞莉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