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京健)今年以來,吉縣縣委、縣政府按照“發展大旅游、形成大循環、開拓大市場、形成大產業”的生態旅游思路,全力打造壺口瀑布至克難坡、管頭山、人祖山、蔡家川、柿子灘生態旅游大循環圈,實現造林和造景相結合,增綠和增景相結合,使壺口旅游一條線體現出“百花迎春、綠蔭護夏、紅葉迎秋、松柏伴冬”的效果。該縣在沿黃鄉鎮鋪設千畝以上工程十余處,萬畝以上工程兩處,打造2000畝以上干果經濟林三處。
截至目前,黃土高原示范林人工造林面積14000畝,完成預整地8200畝,栽植完成5300畝;黃土高原示范林封山育林面積11400畝,完成6500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中垛鄉三堠村萬畝生態經濟型工程,已完成栽植3010畝,完成總任務4.6萬畝的38.5%。
今年,該縣林業中心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同春季造林工作相結合,組織精兵強將,科學規劃,采取科學的針闊混交營造林模式,挖大坑、栽大苗、澆大水,調運體現四季景色的多種綠化樹種,高標準實施,創建一系列精品工程。如在黃土高原示范林人工栽植工程中,中市東坡1500畝,采用2米大石坑,一坑設計一針二闊,栽植1.5米至1.8米側柏2.6萬株、1米高丁香、連翹、山杏(桃)等闊葉樹7.8萬株;克難坡采用2米大石坑,一坑設計一針二闊,栽植1.5米至1.8米側柏1.3萬株、山杏(桃)、火炬等闊葉樹2.6萬株;壺口鎮留村萬畝生態經濟型示范工程栽植油松、刺槐、火炬、山桃、雙季槐等樹種。吉縣全力打造旅游生態大循環圈,對于提高壺口景區生態環境、促進旅游開發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該縣在打造生態旅游大循環圈的同時,注重栽植管理的科學化,堅持“四化”原則,嚴格加強林業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專業化:由專業隊統一施工,全縣專業隊伍現有300余人,已成為造林戰場的主力軍;苗木供應基地化:采取基地加農戶的模式,林業局下屬4個苗圃,并帶動育苗戶400余戶,總面積達到3500畝,每年提供優質苗木700萬株;工程監督全程化:成立監理組統一監理,對工程派駐監理人員,對項目法人直接負責,監督整地、苗木、栽植全過程,確保了工程建設質量。造林模式多樣化:按照側重生態,兼顧效益,注重色彩的理念,采用喬灌搭配,針灌混交。突出地方特色,既保證了生態效益,又體現了經濟效益。實行喬灌塊狀混交、帶狀混交,保證了森林防火安全。
責任編輯:楊洋
上一篇: 吉縣:微電影傳遞正能量
下一篇: 吉縣進修校四項措施提升教師隊伍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