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全鄉的百姓,他們的好多事情我都沒處理好,這是我30年工作中最大的遺憾?!奔h東城鄉政府副鄉長葛根朝向記者道出他多年來的工作心聲。在吉縣東城鄉,一提起葛根朝,全鄉百姓無不對他稱贊。為發展該鄉的蘋果產業,他走家串戶,鼓勵全鄉百姓種植果樹,全鄉的溝溝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他的帶動下,如今的東城鄉,蘋果種植面積已達1.9萬畝,人均收入7500元,蘋果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葛根朝1983年通過招聘考試被錄用為東城鄉公務員,擔任過鄉政府統計員、組宣委員,1995年他當選分管農業的副鄉長,看到當地百姓收入甚微、生活貧困,農民出身的葛根朝最能體會鄉親們的期盼,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就得發展好的產業。
2000年,葛根朝響應縣政府的號召,鼓勵全鄉百姓種植果樹。多年來,農民一直種植農作物,對于種果樹心里沒底。為了讓大家打消顧慮,葛根朝和村干部逐村逐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宣講種果樹的好處,同時,為了讓百姓信服,他先種了10畝果樹,在他的帶動下,群眾種果樹的積極性逐漸提高了。
“我家有9.5畝地,現在全種上果樹了,每畝年收入1萬元左右,這多虧了葛鄉長啊!”正在果園里去袋的溝南村果農楊建中對記者說。2002年,葛根朝到他家做種植果樹的思想工作,楊建中心里充滿疑慮,“如果種果樹家人吃什么,誰來管理,銷路咋樣?”帶著解決問題的方案,葛根朝多次對他一一詳解,楊建中的疑慮最終打消了,他被葛根朝的工作熱情所感動,家里的地全部種上了果樹。
村民的果樹種上了,為解決果樹管理過程中的出現疑難雜癥,葛根朝查找大量的果樹管理資料,參加了市、縣、鄉組織的培訓班,邀請果樹專家進行指導,并且多次組織果農到洛川、曲沃等地學習管理技術。經過幾年的摸索,葛根朝掌握了蘋果的管理技術,成了全縣有名的“土專家”。
果農陳安宇告訴記者:“葛鄉長一有空就到果園來指導,平時遇到問題,一個電話他就能趕過來幫我們解決”。
2006年,東城鄉提出“豬—沼—果”的生態循環模式,在這項果園生態管理模式的推廣初期,群眾對這種生產模式認識不夠,普遍存在抵觸心理,葛根朝和鄉黨委干部多次與群眾座談,引導他們發展循環經濟,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為了讓群眾提高認識,葛根朝率先建起了豬圈和沼氣池做試驗,豬糞作為沼氣池的原料,沼氣用來做飯和照明,沼液和沼渣作為果園的有機肥料,這種生態循環模式使資源得到合理應用,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投資,節約了燃料費用,總的算下來,每畝地一年能節省700元。葛根朝的試驗成功了,在他的帶動與鼓勵下,2008年社堤村建起50座“豬—沼—果”果園,經過幾年的發展,到2013年底全鄉建起了1100座這種模式的果園。
太和村村黨支部書記馮傲褚告訴記者:“我們村有370戶居民、1960畝耕地,在葛根朝的帶動下,已有320戶、1650畝地種上果樹,80戶已經建起沼氣池,40多戶投入了使用,通過‘豬—沼—果’這種資源循環模式,蘋果的品質有了質的變化,不但個大色美,而且口感甜脆,很受消費者青睞。通過這種模式,每畝地收入最高能達到1.5萬元”。
為了發展全鄉的果樹產業,葛根朝忙得顧不了家,家里12畝地全落到妻子陳穩葉的身上。2005年夏天,有一次下大雨,葛根朝到各個村排查防汛,因院子地勢低,家里浸了不少水,當時她又急又氣,心里埋怨葛根朝不顧家,直到半夜葛根朝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看到他全身濕透,陳穩葉又心疼起來。
為了讓群眾接受他推廣的生產模式,他身先士卒,以自己家為示范點,如果成功了,全鄉人跟著受益;如果失敗了,自己承擔風險和損失。
2013年冬,葛根朝接到果園推廣“減密間伐”的任務,由于果樹間距較小,影響采光,要想推廣,只有自己先搞起來,他趁妻子陳穩葉跑親戚期間,說服大舅哥幫忙在自己地里伐樹,等他的妻子回來看到自己哥哥參與其中,她也不好再說什么。村民們看到葛根朝先干起來了,心里的顧慮打消了,在他的帶動下,經過一個月的實干,全鄉減密間伐達到500畝,圓滿完成了任務。
在東城鄉工作30年,葛根朝無怨無悔,有多次機會調到縣里工作,都被他婉言謝絕,因為他放不下這片養育自己的土地,還有他引領果農致富的那些果樹。
東城鄉黨委書記李規萍告訴記者:“他做事踏實認真,贏得了群眾信任,是果農致富的帶頭人”。(記者 董梟)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吉縣:金融杠桿“撬動”蘋果產業發展
下一篇: 吉縣檢察院嚴守工作紀律打造廉潔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