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根基。國有企業踐行群眾路線,既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基本要求,也是推進自身改革發展的重要法寶。
一、群眾路線是國有企業擔當使命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是我們黨執政的重要基礎;強調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這指明了國有企業肩負著鞏固黨執政政治基礎、經濟基礎、社會基礎的使命;國有企業要擔當光榮使命,必須踐行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國有企業鞏固黨執政政治基礎的著力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根本指導方針。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勞模代表座談時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鞏固工人階級的領導階級地位,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國有企業是產業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國有企業職工是黨執政最可靠的政治基礎。國有企業必須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始終堅持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以共同理想信念團結職工群眾,切實維護職工群眾權利,密切黨與工人階級的血肉聯系,把職工群眾牢牢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保持黨在職工群眾中的深厚威信和強大的動員能力。中國華電集團公司黨組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職工群眾,順應職工群眾對發展的新期待,緊緊依靠職工群眾推進創業發展、轉型升級,實現了企業與職工協調發展。
有諺語說,“貼著地面的小草,大風也拔不起來”。只有全心全意依靠職工群眾,真誠代表最廣大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使黨的主張和決策得到廣大職工的衷心擁護,黨執政興國的政治基礎才能不斷得以鞏固。
群眾路線是國有企業鞏固黨執政經濟基礎的活力源。國有企業肩負著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根基的重要使命。國有企業活力的源泉與動力,來自于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013年我國國有資產總額91.1萬億元,實現利潤2.4萬億元,79家企業進入《財富》雜志世界500強;培育產生了載人航天、繞月探測、深海鉆井平臺、深潛探測等領域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成果;“走出去”成為開拓國際市場的主力軍,帶動民營企業獲得品牌、技術與利潤。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靠的就是國有企業數以千萬計忠誠黨和國家的經營人才、科技工作者、技能專家、技術工人、國際化人才及其他勞動者團結一心的拼搏努力。
隨著我國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步伐的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發展與穩定面臨新的任務與課題。“眾人拾柴火焰高”,國有企業要履行好鞏固黨執政經濟基礎的使命,必須發揮企業黨組織的群眾工作優勢,集聚職工群眾智慧力量,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謀發展,把路線指引轉化為同向行動和集體合力。中國華電成立11年來,資產總額從835億元增長7.8倍達到6544億元、發電裝機從2500萬千瓦增長4.5倍達到1.1269億千瓦、煤炭產業從零起步到控股產能6495萬噸/年、清潔能源裝機比重接近1/3,海外事業蓬勃發展,在世界500強中排名提升44位居389位,最重要的經驗,就是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形成了十多萬干部群眾同心同德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齊心協力壯大企業實力、一心一意謀求科學發展的浩蕩洪流。
群眾路線是國有企業鞏固黨執政社會基礎的出發點。國有企業作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促進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維護黨執政興國社會基礎的重大使命。作為保證社會公平的經濟基礎,無論是建國初期還是改革開放后,國有企業都把促進民生穩定、增強社會效益作為重要責任,可靠生產、誠信經營、節能環保、支持公益、維護穩定,積極吸納就業、扶危濟困、上繳利稅,成為維護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安定的最積極和最重要因素之一。以國有電力企業近年實踐為例,2008年前后在發電行業大面積虧損、部分非國有發電企業停產避虧的情況下,國有電力企業巨虧保電;在歷次抗震救災、抗冰保電、抗旱防汛等關鍵時刻頂得上、靠得住。再如,中國華電在“十一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49.7%,降幅超過全國35.41個百分點;11年來累計向社會捐助逾5億元。正是因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使命感、對人民群眾的責任感和深厚感情,才讓國有企業做到在各個時期甘于犧牲自身利益、勇于迎難而上,成為鞏固黨執政社會基礎的堅強力量。
二、群眾路線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重要部署,強調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動、控制力、影響力,同時提出了國企改革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舉措、新任務。推進國企改革,完成各項改革任務,必須把群眾路線作為深化改革的價值觀、主體觀、方法論。
群眾路線指明了深化國企改革的價值觀。改革是為了讓群眾更多受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國有企業作為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深化改革的目的,應當是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由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群眾路線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的價值取向,這就是為民服務、產業報國、規范經營、公平競爭、追求效率、成果共享,等等。全會作出以規范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決定,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制度安排,也都體現了這些價值取向。中國華電在研究、制定、實施全面深化改革思路舉措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出資者、管理者與職工群眾的關系,正確處理經營者激勵與勞動者分配的關系,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等,讓國家社會和職工群眾共享企業改革發展成果。國企改革意義重大又深刻復雜,只有堅持“為民”的價值取向,把一切為了職工群眾和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保證正確方向、找到正確方法、實現順利推進。
群眾路線明確了國企改革的主體觀。讓職工群眾成為國企改革的支持者、推動者、實踐者,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證。列寧早就指出,“不激發一直沉睡的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就談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點,而堅持群眾在推動改革中的主體地位,是國有企業治理制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證。毛澤東同志在《愚公移山》中講到,“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依靠群眾撼山易,脫離群眾搬磚難。全面深化改革也是移山清路的過程,只有緊密依靠職工群眾,才能移走體制機制上的攔路大山。中國華電把建立完善“董事會決策、經理層執行、監事會監督”的治理體系作為改革重要目標,在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中,堅持保障職工群眾對重大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積極推進建立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制度,發揮各級職代會作用,大力推行企業事務公開、民主管理,保障職工民主權利,職工參與企業改革的熱情高漲,企業科學決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群眾路線提供了深化國企改革的方法論。“千百萬創造者的智慧會創造出比一種最偉大的天才預見還要高明得多的東西。”深化國企改革,必須從群眾中找辦法、從實踐中找對策。中國華電在推進企業改革的過程中,把群眾路線作為改革路線圖的坐標,統籌三個維度協調推進。一是處理好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既善于集中群眾意見形成系統的頂層設計整體推進,又善于在基層群眾的成功實踐中汲取經驗,然后再上升為改革的普遍規律。二是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職工群眾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對于方向明、見效快、群眾擁護的改革抓緊推進不拖延,對于拿不準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的問題,先試點在實踐中積累經驗、聽取群眾意見再推開。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有許多時候群眾在客觀上雖然有了某種改革的需要,但在他們的主觀上還沒有這種覺悟,群眾還沒有決心,還不愿實行改革,我們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經過我們的工作,群眾的多數有了覺悟、有了決心,自愿實行改革,才去實行這種改革”。三是設立新制度都經過周密論證,經過群眾實踐的檢驗成熟可行后,才頒布實施,然后廢除原有制度,做到先破而后立。
三、群眾路線是國有企業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能不能科學發展直接關系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戰略安全。群眾的智慧、力量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更是國有企業科學發展的關鍵要素。
群眾智慧是引領國有企業科學發展的思想源泉。樹木從泥土中吸取營養,群眾的智慧無窮無盡。科學發展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但是科學理論、正確思想從哪里來,只能從群眾的社會實踐中來。只有虛心地向人民群眾學習,把群眾的知識和經驗集中起來,化為系統的更高的知識,才能具體而有效地去啟發群眾的自覺、指導群眾的行動。中國華電黨組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深入系統地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國家“十二五”規劃和能源產業政策,在全公司范圍內開展了“跳出華電看華電、科學發展上水平”大討論,舉辦解放思想大討論1113場次,黨員干部撰寫調研報告3306篇,集中群眾智慧、吸收群眾意見,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集思廣益破解難題,實現了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的變革,提出了“可持續創造價值”重要理念和“四個有利于”工作原則,確定了“打造價值華電、綠色華電、創新華電、幸福華電、陽光華電”,實現“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愿景目標,明晰了發電為主體,煤炭、金融、工程技術等產業協同發展的基本構架,確定了“調結構、優布局、補短板、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和“抓班子、帶隊伍、促改革、推發展”的黨建工作總體要求,在公司系統形成了推進科學發展的共同理想、統一意志和行動指南。近幾年,面對經濟形勢復雜多變、電煤價格大幅上漲、自然災害頻發等嚴峻挑戰,公司黨組依靠黨的科學理論的指導和企業正確理念的引領,全面完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任務和經營目標,發展趨勢明顯向好,產業結構、資產質量、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有了質的提高。正是因為忠實踐行群眾路線,才讓中國華電實現了“鳳凰涅槃”。
群眾實踐是推動國有企業科學發展的不竭力量。俗話說,一個人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只有把來自群眾的正確思想理論,變成群眾實踐的力量,才能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所謂發動群眾和組織群眾,主要就是去引導和教育廣大群眾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只有廣大群眾都有了覺悟,有了熱情并行動起來的時候,才能有群眾的事業。群眾工作優勢是國有企業政治優勢的重要構成,群眾力量是國有企業最強大的力量。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依靠群眾、動員群眾的創業創新史,職工群眾創造的“鞍鋼憲法”、大慶會戰與“鐵人”精神、青藏鐵路建設等物質、精神與制度成果無不閃耀著智慧與力量的光輝。中國華電尊重職工群眾主體地位,發揮職工群眾首創精神,堅持實行領導班子聯系點制度,系統開展“積聚力量、建功華電”勞動競賽,深入推進職工素質提升、技術比武、“五小”、QC、合理化建議等創新創效活動,僅2012年職工就提出合理化建議32996條,開展科技攻關、技術革新4832項,全員參與降本增效,保證了安全生產總體平穩,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持續優化,廣大干部職工迸發出了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熱情,形成了齊心協力共創華電事業、萬眾一心共推科學發展的生動局面。實踐反復證明,只有踐行群眾路線、集聚群眾力量,企業才能干大事、干成事,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群眾利益是國有企業科學發展的落腳點。科學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我國國有企業之所以能夠成為維護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重要一點就是把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改善職工生活作為長期堅持的重要方針,“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中國華電在企業發展進程中,旗幟鮮明地將打造“幸福華電”作為公司愿景之一,堅持教育群眾和服務群眾相統一,在推動企業管理創新、效益提升的同時,盡力滿足職工合理的利益訴求,既努力把職工收入“蛋糕”做大,又注意把“蛋糕”分好,既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又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不斷提高職工的幸福指數,僅2013年就為病困職工“送溫暖”投入資金1281萬元。同時,開展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隊伍”建設,評聘職工“專家”,打通職工職業發展通道,將實現職工個人價值與推動企業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努力實現企業發展與職工發展相協調。
——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李慶奎
責任編輯:鞏鵬
上一篇: 群眾路線對金融黨建工作的啟示
下一篇: 腐敗問題縱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