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講話中強調學哲學、用哲學,提高辯證思維能力。面對改革與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應該把辯證法掌握好、運用好,開拓創新,不斷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一、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永恒發展的事物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新事物總會代替舊事物,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系,相互聯系導致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導致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都是講事物的運動變化。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自然界的進化、人類社會的變遷、乃至人類思維的變化,都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
唯物辯證法所說的發展,與一般的運動變化有聯系又有區別。發展是指事物從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的變化,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作為唯物辯證法根本原則的發展,指出了發展是事物運動的總趨勢;二是作為人類社會演進的發展,指出了人類社會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發展的總趨勢;三是特指人類社會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指出了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總趨勢。這三個層面一個比一個更為具體、一個比一個更貼近現實。
唯物辯證法揭示了發展的一般規律,為我們理解和認識發展問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就要堅持發展的觀點,把事物看做是一個不斷發展前進的過程。
二、事物的永恒發展,要求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產生和舊事物滅亡的過程,在人類社會,這一過程就是推陳出新、破舊立新的創新過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就是破除與客觀事物進程不相符合的舊觀念、就理論、舊模式、舊作法,發現和運用事物的新聯系、新屬性、新規律。我們的政策措施、思想觀念、工作方法,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而不斷發展創新。目前改革正向縱深發展,涉及的社會關系更加復雜,迫切要求我們大膽開拓創新,以開放的思維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是人類社會創新的基本形式:科技創新通過新發現、新發明、新創造,實現生產活動的質的飛躍,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制度創新通過改變落后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生產力獲得解放和發展,使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激發;理論創新通過破除與實際不相符合的舊觀念、舊思想、舊理論,創立反映客觀實際的新觀念、新思維、新理論,實現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先導,所謂“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發展理論,借鑒世界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對新形勢下的發展問題作出科學回答,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創新永無止境,需要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過時的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能力。”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應該加強聯想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超前思維等方面的訓練。(1)聯想思維是把對一種事物特有的功能屬性的認識,遷移到另一種類似的事物上,引出相關的想象,產生出創造性設想的思維方法。
例如仿生學的許多創新都是以聯想思維為基礎的。(2)逆向思維是一種與正向思維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不受常理常規的框框束縛,往往能打破已有的思維定式而獲得新的真理性認識。司馬光砸破缸,就屬于逆向思維。(3)發散思維又稱擴展思維,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采取推測、想象等方式,讓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思路多維度發散進行。(4)超前思維通過分析事物的現實狀態,依據客觀規律和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創造性地預測事物未來發展趨勢。
創新思維往往是對常識局限性的突破和超越。
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必須反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第一,解放思想,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認識和對待事物的發展,既繼承前人思想,又不拘泥現成結論,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第二,總結實踐經驗,從經驗中發現和把握規律。經驗的總結過程就是思維的創新過程,每一個新鮮經驗的形成都表現為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第三,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汲取創新思維的智慧。人民群眾蘊藏著巨大的創新能量,正確對待人民群眾首創精神是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的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的事業正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破解改革發展的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智力支持和理論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面對一系列矛盾和問題,表現出創新的勇氣和智慧。比如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反腐倡廉是措施方面賦予紀檢監察更大權力等等。這些都是改革戰略和思路的重大調整和創新,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市委講師團 許新年)
責任編輯:鞏鵬
上一篇: 在建設服務型黨組織中貫徹群眾路線
下一篇: 搭建關愛平臺 創建“五好”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