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城鎮化每推進1%,當地服務業將增長0.8%,新增投資需求6.6萬億元左右。城鎮化既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最大的內需潛力,也是拓寬投資帶動消費的引擎。
2023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5.91%,同比提高了0.63個百分點,與目前全省64.97%和全國66.162%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差距就是潛力,與全國全省不斷縮小差距的過程,就是立足我市自身實際,把潛在內需釋放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的轉型過程。
一、精準識別需求是激發潛在內需轉化為現實消費的前提
推進以人為核心,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本質就是讓城鄉民眾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加優質均等的現代化公共服務和發展成果。從國內外的城鎮化發展規律來看,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不僅會形成對交通、通訊、供電、供水、供氣、環保、公共設施等城鎮基礎設施的新增需求,而且還將不斷升級為對更加優質教育、醫療、康養、文化休閑等服務型消費的需求。筆者通過對我市部分縣市的調研,發現城鎮化的推進中,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已經從過去的“有沒有”轉變為到現在的“好不好”。尤其是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病有所醫”到“病有良醫”等對優質教育和醫療的需求,已成為當前群眾普遍關切和集中反映的訴求。
根據山西省統計局公布的2023年山西省統計年鑒和地級城市公共服務及公用事業統計數據顯示:醫療方面,2022年我市每千人醫院床位數為8.37張,低于同年度全省10張的平均值;執業(助理)醫師數為4604人,低于同年度全省5639人的平均值;醫院數為58個,略低于同年度全省60個的平均值。教育方面,2022年我市普通中學專任教師數5670人,低于同年度全省6482人的平均值;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為2.9萬人,低于《山西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明確的2025年底全省平均達到4.1萬人的預期目標值;普通中學學校數60所,略低于同年度全省61所的平均值。
因此,精準聚焦和滿足當前我市城鎮人口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需求,加大基礎設施完善和以教育醫療等為重點的公共服務提質升級,拓寬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投資新空間,精準提升縣域綜合承載力,不斷將潛在內需釋放轉化為我市推動經濟增長的現實引擎,是滿足城鎮居民就近享受現代化發展成果的需要。
二、聚焦產業、人才和宜居“三大抓手”,提升縣域綜合承載力
產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重點,縣域要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的產業,統籌培育本地產業和承接外部產業轉移,做大做好吸納城鎮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的基礎支撐。
人才是縣域發展各類事業的核心。圍繞產業、政府治理和公共社會事業等提升縣域承載力的關鍵領域,要加大力度多渠道培養和引進人才,并建立健全人才流向縣域、鄉村的激勵和發展機制。
宜居的本質是提升縣域優質公共服務的水平。要以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為重點進行提質升級,著力把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病有所醫”到“病有良醫”等群眾期盼轉化為美好現實。
三、因地制宜,科學定位,構建多點支撐的城鎮化協同發展格局
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要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紐帶作用。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一縣一策。立足不同縣域資源稟賦,土地、人口、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和生態等實際因素,確定不同縣城的功能定位和開發邊界。在基礎設施完善、現代農業、新基建、農村電商、節能降碳、智慧縣城、智慧農村等新領域和公共服務提質升級等方面,前瞻性布局,精準性發力,拉動投資,推動縣城綜合承載力量質齊升。堅決防止和杜絕各縣(市、區)將城鎮化建設簡單等同于一味追求固定資產投資和高樓大廈的“房地產化”的造城運動,陷入農民“被上樓”,強制農民市民化的發展誤區。
另一方面,要以全局性的眼光,將縣城放在全市的發展布局中,科學定位,整體謀劃,避免不切實際的“大而全”“小而全”所導致的盲目、無序、重復建設。要結合我市各縣(市、區)的交通、地理、人口、經濟、生態等綜合因素,構建“三大板塊”以重點縣市為一二級區域中心的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城鎮化新格局,發揮區域中心對周邊縣市在產業、教育、醫療和休閑等公共服務的引領、帶動和輻射的功能,形成多層級、多中心和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同時,建立健全建設用地指標、轉移支付、產業分工等方面的市縣兩級共建共享聯動機制。發揮區域中心對周邊縣市在產業、教育、醫療和休閑等公共服務的引領、帶動和輻射的功能,建立健全建設用地指標、轉移支付、產業分工等方面的市縣兩級共建共享聯動機制。
四、加大改革力度,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機制
推動農民就近市民化,涉及土地制度改革、戶籍改革、財政金融改革、公共服務改革等諸多體制改革。
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將深化改革作為重要抓手,以土地要素、公共服務、城鎮化建設資金保障和投融資等領域為重點,深化城鄉一體化要素配置改革,加快破除“人、地、錢”等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同時,加大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政策配套支撐體系,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提升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作者系臨汾市委黨校教師)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