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育競爭優勢是開發區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
山西方略保稅物流中心的建成,將對侯馬開發區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對外貿易、整合物流資源、加快產業升級、改善招商引資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一)打造境內關外多重服務的個性化發展模式。
方略保稅物流中心以“境內關外”的方式為進出口企業提供多重服務,同沿海地區保稅物流中心有既類似又明顯區別的個性化發展模式,是國家優惠政策功能疊加的“公共平臺”以及國際化的“自由港貿易區”,還成為物流融資的“監督平臺”和全球物流暢通的“網絡信息港”。
進出口貨物進入中心,就視作完全進口或出口。貨物到港,可以直接進入中心一次完成所有手續。出口企業可以提前實現貨物的一次性退稅。企業完全可在中心就地、合法、便利地全程開展國際化的購、銷、存、簡單加工與增值以及物流活動并迅速辦結相關手續。進口貨物關稅繳納方式改變,不必在港口一次性繳納,實行按需要人次繳納,使企業騰出資金納入生產周轉,少付大量資金利息。入倉退稅則可以使退稅周期由2-3個月縮短到10個工作日,對出口企業資金周轉極為有利。
(二)推動物流產業顯現集群效應。
方略保稅物流中心將成為現代保稅物流的基地和國際物流平臺,對侯馬及其周邊的物流業產生帶動作用,利于促進物流行細分和產業整合。目前,以晉南最大的侯馬三皇運輸集團為代表的一大批物流企業正積極拓展業務、提升能力。保稅物流中心與連云港、青島港、天津港等港口合作,開通運營了國際化集裝箱內陸無水港與沿海港口的多式聯運大列和“五班定列”,成為海鐵路多式聯運的“樞紐結點”。物流產業呈現一體化、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三)帶動產業大發展。
內陸進出口企業通過方略“無水港”就可以完成港口的報關、查驗等一系列繁雜業務。這種高效便捷的方式對企業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促使其向周邊聚集。與之相應,商品流、人才流、資金流也快速聚集,進而帶動就業需求和城市繁榮,利于產業發展鏈條的形成以及服務等相關產業大發展。產業大發展需要大物流,大物流可以帶動大發展,二者相互推動,形成良性循環互動,滾動式發展。
(四)推進加工貿易產業聚集發展。
隨著經濟較發達地區能源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勞動成本的逐漸增高,加工貿易加速向內陸梯度轉移已成趨勢。特別是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這種趨勢更加明顯。以加工再出口為特征的加工貿易企業向內地轉移后,最大的問題就是離港口遠,貨物出口的物流運輸等成本增加。保稅物流中心的設立妥善解決了這一問題,成為加工貿易企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洼地”,利于建立一定規模的加工貿易園區,推進周邊加工貿易產業聚集發展。
方略保稅物流中心的建立和運營,使開發區軟環境得到優化,輻射區域內的競爭優勢大大提高,發展空間得到拓展。
二、在實踐中創新是開發區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方略保稅物流中心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侯馬開發區完成和實現了諸多創新和突破。
(一)在整合自身優勢上實現突破和創新。
侯馬開發區依托自身四大優勢,為方略保稅物流中心的成功申報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即獨特的區位優勢,侯馬處在臨汾、運城、晉城小三角和晉、陜、豫大三角中心,108國道與晉韓公路、京西高速大運段與晉韓高速、大同至柳州鐵路與日照至荷蘭鹿特丹港新歐亞大陸橋三個十字交叉在此形成,使其成為晉、陜、豫三省經濟聯系的中樞,山西與西北、西南、華中以及沿海地區聯系的重要樞紐節點。完善的服務設施優勢,侯馬開發區是山西省唯一同時擁有海關、國檢和口岸的開發區,還是商務部確定的中西部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黃金區域。深厚的人文優勢,侯馬素有“南來北往商賈地,千車百貨旱碼頭”之稱,商賈云集,貿易繁榮。雄厚的資源優勢,侯馬地處山西的煤焦鐵大市臨汾,礦產資源豐富、礦產業發達、市場規范且規模大。同時,還擁有特色農業資源。方略保稅物流中心在運營的過程中整合了這幾大優勢,形成了合力,使其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
(二)在保稅物流中心運營模式上實現突破和創新。
作為一個成立僅5年的省級開發區,財政年收入不足億元,申報建設保稅物流中心難度極大。但侯馬開發區始終秉承“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拼搏精神,凡事敢想敢干敢拼,大膽提出了以政府給予支持、民營資本投資的形式建設保稅物流中心的設想,并進行充分論證和規劃,得到了各方面的同意。經過尋覓和篩選,開發區與有意向、有實力的山西方略進出口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一種形式。
(三)在招商思路上實現突破和創新。
方略保稅物流中心的建設為招商引資提供了全新的平臺,競爭力大大提高。侯馬開發區在如何利用好這一平臺,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上進行積極探索,轉變了過去就招商論招商的思維,確立了宣傳保稅物流中心就是宣傳開發區,圍繞方略抓招商的新思路。遵循這一思路,侯馬開發區打破常規、擯棄本位思想,對干部職工進行保稅物流知識培訓,組織團隊外出宣講、調研、推薦,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以及獎勵辦法,同海關、國檢、方略各方協作共進,招商引資更加靈活、主動。
(四)在拓展發展空間上實現突破和創新。
一方面,方略保稅物流中心的建設把出海口引伸到了家門口,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無縫對接。侯馬開發區同省內乃至周邊省份的開發區相比具有了獨特優勢,同沿海發達地區開發區的差距縮小,發展對外貿易的平臺得以拓展, 招商引資視野更寬闊,具備了從中部乃至全國大區域對自身進行功能定位、擴大和完善產業發展格局的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保稅物流中心同開發區的另一個平臺——中西部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相互整合,對加工貿易產業形成強大吸引力,利于加工貿易產業聚集發展和壯大。
三、整體推進改革是開發區科學發展的強勁動力
(一)打造品牌服務體系,樹立了服務型政府新形象。
通過為保稅物流中心建設提供支持和服務,開發區創造出了在發展過程中制度、信息、市場、配套、資金、物流、人才、技術、服務等九個要素的靈活暢通,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功能,共同促進最具特色開發區的創新建設。
在逐步探索和完善過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一二三四”服務品牌。即在遵循“真誠、熱情、規范、簡便、讓利”一個服務宗旨,堅持優惠政策和辦事程序兩個透明,促進公平公正,提升服務水平的同時,對投資商要堅持“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服務”三個標準,對內部部門及工作人員層面提出建設和落實“超前、零距離、無間隙、保姆式”服務四個模式,形成了點面結合的立體服務體系。
(二)把握經濟發展規律,優化產業格局。
開發區依托自身優勢,以市場力量為原動力,通過政府與企業間互動、企業與企業間互動、各種類型經濟體間聯合、企業集團間結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構建了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龍頭企業、裝備制造、商貿物流四大板塊的產業格局。
注重土地集約化利用。堅持市場運營開發,把市場運行規律引入土地開發當中,實現以較少的土地資源投入,換取較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開發區邀請專家制定了高效集約利用土地的總體規劃,構建“工業向園區集中,商業向中心商圈集中、人口向宜居社區集中”相結合的土地管理開發模式,建設了商務辦公(CBD)園區、高新工業園區、加工貿易園區。堅持按規劃管地、供應和用地,從管理方式上追求高效率,通過招拍掛等市場化的路子提高土地收益。
注重科技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龍頭產業為先導,優先創建高新產業孵化園,引資3.2億元建設高科創業中心。入區企業和創業人員,依托這個高新項目科研孵化和科技人才創業基地的良好政策和服務體系,可以大膽創新,謀求發展。同時,積極吸引國際跨國公司投資建立高新技術項目,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鏈條和產業群。
注重和發展循環經濟。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不斷完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措施,提高準入門檻,堅決把高污染高耗能項目拒之門外,把好入口關。在區內,大力提倡清潔生產,建立了激勵約束機制,督促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采用新工藝,節能降耗,積極構建區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區內萬元GDP取水量為15噸,工業企業萬元產值能耗0.3噸標準煤,均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三)強化大區位意識,轉變招商引資方式。
與競爭優勢不斷提升,經濟快速發展相統 一,開發區逐漸跨出全省把自身放到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范圍進行思考和定位,逐步樹立了大區位意識。
基于開發區為“投資驅動型”園區的現實,重點在引進項目上下功夫,瞄準跨國公司、世界500強、發達地區的知名企業,瞄準優勢產業,積極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以區內現有骨干企業為載體,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并購等方式,形成若干知名企業。每年保證有2-3個總投資上億元的項目入區。同時不斷加強招商資源的整合和組織協調,加強招商引資體系和項目評估、跟蹤服務、效益反饋體系建設。
基于物流產業發展基礎好的現實,大力引導和支持商貿物流企業入區發展,逐步形成物流產業集群。在應對金融危機中,針對商貿物流企業普遍規模小、抵抗風險能力差的問題,開發區積極改革,組建了煤焦交易市場、運輸交易市場,整合物流企業和零散稅源,提供政策建議,搭建交易、信息、市場預警平臺,提高了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和行業競爭力。
基于不斷增強軟實力的要求,努力完善吸引外商投資的各項優惠措施政策,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構建公平競爭平臺,落實企業自主權。開發區不斷加大對投資者的政策支持,努力降低區域投資成本,最大程度地保障客商的合法權益,形成了政策留商、環境留商、感情留商的新機制。
(四)創新融資模式,努力實現資本擴張。
開發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堅持解放思想,努力轉變傳統模式,從加強理財和創新投融資機制兩個方面深入改革,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為開發區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撐。
改進理財思路,探索建立了協稅護征機制和稅源調查長效機制。財稅部門跟蹤掌握稅源變動趨勢,夯實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基礎。同時,積極從上級和外部金融機制融資。財政部門主動參與招商引資,在各個環節提供優質的財稅政策咨詢、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等服務和幫助,促進項目落地、投資到位。
通過創新投融資理念,建設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加快了外資流入。探索建立了以銀行分支機構、風險擔保機構,融資擔保機構為主體,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和社會資金參與開發的多元投融資體系。一方面,充分發揮內部職能部門的作用,授權財政部門擔任出資人,成立專業投資發展公司,按照現代企業方式規范運作,拓展市場,促使固定資產不斷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激勵發動區內企業依法進行投融資。如引導和支持方略保稅物流中心成立物流融資服務機構,通過同銀行、貨主企業、貸款企業共同簽訂協議,開展以倉單質押和動產質押為主的貸款業務,解決了貨主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困難,保證了銀行放貸安全,拓展了保稅倉儲服務功能,創建了投融資新模式。
實踐證明,各項改革創新措施的綜合運用,對開發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強大推動力,取得了明顯成效。2008年,侯馬開發區科工貿總收入達33億元,平均增長60%;GDP達10.4億元,同期增長43%;財政收入達1.17億元,同期增長40%,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作者系侯馬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紀工委書記 何建雄)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循環經濟與物態鏈
下一篇: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謀劃財政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