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現象,在歷史上不是絕無僅有的。上個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一再發生,導致人們有著強烈的通貨膨脹預期。在預期作用下,工人們通過工會積極爭取提高工資,企業家們則不斷提高產品的價格,再加上石油價格的不斷推高,最終導致長達十年左右的滯脹。
當前,關于下一步通貨膨脹會不會產生尚無定論,但通貨膨脹預期卻真實地存在著。人們不禁要問,導致這一預期的原因是什么?這會對下一步的CPI和經濟產生什么影響?怎樣才能管理好通貨膨脹預期呢?
通貨膨脹預期的原因與后果
當前人們產生強烈的通貨膨脹預期,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人們觀察到國內過量的信貸投放導致的流動性充裕。今年1―6月新增貸款總量超過7萬億元,全年新增貸款將可能超過10萬億元,遠遠大于預定的5萬億元,貨幣供給在短期內大量增加使得通貨膨脹反彈有了貨幣基礎。同時,由于中美之間存在利差,同時人民幣幣值相對堅挺,導致大量境外資金流入。流動性充裕的國際和國內貨幣環境,自然有助于人們形成通貨膨脹的預期。
其次是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判斷。為了“保增長、擴內需”,我國實行了以“四萬億”財政投資為主要內容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刺激政策作用下,社會總需求會進一步恢復甚至出現結構性的過熱,這會導致在總體需求仍顯乏力的情況下,部分行業或商品會出現價格的上漲。
再次是對中央銀行下一步貨幣政策的判斷。與美聯儲、歐洲中央銀行不同,我國的中央銀行缺乏獨立的貨幣政策制訂權,任何貨幣政策的通過都需要經過中央政府的批準。當中央政府以刺激經濟、提高就業率為首要任務時,貨幣政策就會通過一些積極的措施加以配合。當前應對金融危機是當務之急,而控制通貨膨脹就不再是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甚至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人們的消費和投資需求。
強烈的通貨膨脹預期會對我國經濟產生明顯的副作用。首先,可能導致通貨膨脹的自我實現。在通貨膨脹預期的作用下,作為兩類最重要的市場主體,生產者會積極要求提高工資,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同時,企業經營者一方面由于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預期到未來商品價格會上漲,也會提高產品的價格。消費品價格的上升會進一步印證和強化生產者的通貨膨脹預期。這就構成了一個正反饋的循環,使得通貨膨脹呈現螺旋式的上升,越來越難以控制。這就是通貨膨脹預期的自我實現過程。
其次,通貨膨脹預期會導致資產價格的暴漲,使得市場投機氣氛高漲。當人們預期到可能發生較高的通貨膨脹時,就會大量購買房地產等資產,使得資產價格出現大幅上漲。我國股票市場自去年10月觸底反彈,股指漲幅曾一度接近100%。房地產市場也重現火爆景象,房屋價格重新達到甚至超過前期的最高點,地王的紀錄一再被打破,炒房團重新活躍起來。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火爆會使得更多的資金進入資產投資市場,實體經濟所獲得的資金被大量分流。可見,通貨膨脹預期會擾亂市場價格信號,使得經濟環境更加復雜,經濟復蘇過程更加緩慢、曲折。不同市場和行業之間冷熱不均,會使得貨幣政策失去風向標。全球范圍內的通貨膨脹預期還推高了原油、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的價格,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意愿,對于實體經濟的恢復也是不利的。
其實,短時期內大量的貨幣投放并不必然導致通貨膨脹。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從貨幣增加到通貨膨脹的發生,一般有兩年左右的滯后時間。此外,此次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深度衰退,令我國外需急劇減少,出現較大的產出缺口。產能的相對過剩對沖了物價上漲的風險,在短期內不會出現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因此,當前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對強烈的通貨膨脹預期進行管理,從而降低預期對通貨膨脹、經濟運行的負面影響。
管理通貨膨脹預期的對策
自從理性預期理論出現以來,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充分認識到了預期對于貨幣政策效果的反作用,而在貨幣政策框架和操作上進行調整,通過積極有效的預期管理,來引導社會公眾的預期。美聯儲由于能夠有效地引導和利用公眾對貨幣政策的預期,大大簡化了其對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提高了貨幣政策的效果。當前我國中央銀行在應對通貨膨脹預期上,應從短期和長期采取以下措施。
短期里,首先,應適度調整貨幣政策的方向,重申以物價穩定作為首要目標。近百年的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表明,貨幣在長期里是中性的,貨幣政策在長期里只能調節價格水平,對于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等目標都是沒有作用的。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美聯儲、歐洲中央銀行等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都保持了高度的獨立性,并在貨幣政策操作上嚴格地以物價穩定為目標。2008年以來,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重創,歐洲中央銀行對于降息依然非常謹慎。我國目前經濟增長乏力的原因,并不在于流動性不足,而在于產能相對過剩,市場需求不足。在上半年出現天量信貸投放,部分資金可能進入股市和房市的情況下,我國的貨幣政策似乎不宜過度寬松,而應適度收縮,降低貨幣投放的速度,同時采取細致而周到的措施,防止較多的資金進入到資本市場。中央銀行還應在各種場合,重申將物價穩定作為首要目標,以傳達積極的控制通貨膨脹的信息,穩定社會公眾對于物價穩定的預期。
其次,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及時、有效地與社會公眾溝通。社會公眾與中央銀行相比,處于信息劣勢。如果貨幣政策的制定過程和執行過程不透明,則公眾容易對貨幣政策產生懷疑,認為中央銀行可能存在為了刺激經濟而制造通貨膨脹的動機,進而產生通貨膨脹預期。因此,中央銀行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利用各種機會,向社會公眾傳達央行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以及調整某一項貨幣政策的理由。在充分的透明度下,市場主體會加強對貨幣政策的了解,進而對下一步的貨幣政策有正確的預期,不會產生預期上的偏差。
再次,不宜頻繁變動貨幣政策。相關理論證明,在貨幣政策的制定上,相機抉擇的作法會使得政策可信度降低,使得人們對政策的預期變差,從而導致政策的效果不如央行承諾按照某一規則執行貨幣政策。如果貨幣政策變動過于頻繁,難免給社會公眾一個變動不居的印象,讓人們很難相信央行控制低通貨膨脹的決心和能力。在當前經濟企穩回升之際,央行應改變頻繁、大幅調整貨幣政策的做法,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貨幣環境。
長期里,我國應逐步嘗試實行準通貨膨脹目標制。盡管目前人民幣相對于美元的匯率相對穩定,但已不是以前事實上的固定匯率制度;而長期以來釘住貨幣供應量的制度也已名存實亡。近二十年來,通貨膨脹目標制由于其顯著的優點,為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采用。由于該制度的實施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完全滿足這些前提條件之前,我國可以采取準通貨膨脹目標制。即每年年初,央行承諾兩年后的通貨膨脹目標,但其波動范圍可以略大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同時賦予中央銀行自由選用貨幣政策工具的權利,使其能在廣泛收集、分析宏觀經濟信息的基礎上,根據經濟中的各類沖擊進行貨幣政策調節。還應采納該制度中的提高政策透明度、提高央行的獨立性和責任性等要素,從而從制度和操作上約束中央銀行,提高社會公眾對貨幣政策的信任度,穩定公眾對央行維持價格穩定的預期。(徐杰)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大舉措
下一篇: 文化管理才是企業管理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