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血脈。臨汾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在推進高質量轉型發展,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進程中,能源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發揮排頭兵作用,助力全市蹚出轉型新路?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市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瑜慶。
“臨汾是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優質主焦煤生產基地,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能源工業是全市經濟發展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的重要支柱產業。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能源系統將緊緊圍繞高質量轉型發展這一核心任務,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著力讓煤炭產業‘老樹’發新芽、開新花、結新果,著力延伸煤成氣產業鏈,著力提升風光和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占比,實現能源產業的華麗轉身,為臨汾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貢獻能源智慧、能源力量。”聽明記者來意,張瑜慶稍加思索,便出口成章。
履新半年多來,張瑜慶緊緊圍繞市委“一三四三”工作思路,深入基層一線、了解企業走勢、需求和困難,傾聽專家、企業家、管理者和基層干部職工的心聲,掌握第一手資料,深度研判全市能源發展狀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做到天線架得準、地線接得實;聚焦“十四五”轉型出雛形戰略目標,提出了打造“五個能源”蹚出轉型新路的戰略愿景。訪談中,張瑜慶重點對“五個能源”進行了解讀:
打造智慧能源,加快產業升級。信息化時代,企業生產智能化是必然選擇,運營網絡化是現實選擇,管理數據化是科學選擇。必須堅持創新發展,打造智能礦井、智慧企業。
打造綠色能源,推進生態建設。加快生態修復、礦區修補,加速推動研發、技術、資本、產業有效對接,建設礦山花園,培育綠色產業,促進綠色發展,助力山清水秀和天藍地綠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文化能源,推動文明發展。繼承弘揚煤炭精神、石油精神、電力精神,以法治文化為底色,創新發展能源文化,實現法治文化與能源文化的全面融合、相互成就,講好能源故事,傳唱能源文化,引領臨汾能源行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擔當社會使命。
打造清風能源,淬煉能源鐵軍。把政治作為最高的標準、把品德作為最硬的底牌、把廉潔作為最大的底氣、把擔當作為最強的實力,創新育人選人用人管人機制,讓吃苦者吃香、出力者出彩、實干者實惠、有為者有位,鍛造能源鐵軍。
打造幸福能源,增進民生福祉。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能源人的奮斗目標,始終把提升能源產業水平和產品質量作為能源人的追求目標,將能源產業打造成為陽光產業、幸福產業、支柱產業,讓全市人民生活得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
“在轉型發展這個總綱引領下,不能就能源說能源。”張瑜慶話鋒一轉,話題進入更宏闊的境界。打造“五個能源”必須要放到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這個大局中去謀劃、去提升、去推進。在張瑜慶看來,被確定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對臨汾來講是機遇、更是挑戰,是一個新名片、更是一張新考卷,臨汾能源系統要為這張新名片增輝添彩,把這張新考卷答出異彩。
要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作貢獻,必須實現能源高質量轉型發展,徹底扭轉“傻大黑粗”的形象。張瑜慶堅定地說,要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國內雙一流高校、世界或國內500強企業,創建冠有“國標”的臨汾能源科創實驗室,蹚出一條集“產、學、研”一體發展的新路來。推進實施好煤炭、新能源、煤成氣等領域謀劃的總投資接近1100億元,其中新能源和煤成氣類項目投資占比接近50%的44個重大項目。有科技創新的支撐、有“千億工程”的注入,必將有力帶動能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有力支撐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
要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作貢獻,必須對標省委、省政府“五大基地”建設和市委、市政府“三大基地”建設目標,勇擔使命、乘勢奮進,統籌推進沿黃、沿汾、太岳“三大板塊”均衡發展。張瑜慶娓娓道來:一是優先發展沿黃板塊。沿黃7縣屬欠發達區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要突出光伏產業開發,打造鄉寧、蒲縣煤炭5G+智能化開采明珠產業,建設鄂東氣田、大唐煤成氣發電新型綜合能源基地,讓能源產業成為貧困山區決戰脫貧、決勝小康的命脈工程。二是重點發展沿汾板塊。沿汾6縣屬較發達區域,尤其“一城三區”,是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核心區域。要突出解決資源與環境雙重約束的發展難題,培育新興產業,強化節能優先,借力沿汾“六大開發區”功能定位和產業特色,實施能源產業強鏈行動,打造“沿汾”品牌,培育以洪洞煤矸石新型材料加工為示范的高效循環利用基地,布局以消納生活垃圾、農林產物為導向的垃圾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在資源型區域轉型發展上先行一步。三是加快發展太岳板塊。太岳山區4縣既有打造煤焦等傳統工業集聚區的優良稟賦,又有發展現代農業、醫藥產業的天然優勢,還有青蘭高速、中南鐵路等交通優勢。要以打造煤化工氫能發展基地為方向,主動承接沿汾各縣產業轉移,發展以安鑫焦化為樣板的“煤—焦—氣—化—氫—儲”一體化產業鏈和循環經濟模式,與風光電發展形成互補。
要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作貢獻,必須解決好打贏藍天保衛戰中的能源問題。張瑜慶說:“‘打贏藍天保衛戰’,事關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事關經濟發展質量、事關臨汾營商環境。要對標市委、市政府打贏藍天保衛戰決戰決勝計劃、攻堅重要舉措,集中精力打‘七寸’、刮骨療毒治‘頑疾’、鍥而不舍求‘全勝’。今年要將清潔取暖進行到底,完成改造12.42萬戶、1406.84萬平方米,全力以赴保障潔凈煤使用入戶率達到90%以上,建立機制保障,久久為功;堅決淘汰煤炭產業落后產能405萬噸,堅定推進中煤王家嶺智能化礦井試點建設和安澤登茂通、古縣老母坡、洪洞基安達等礦井無煤柱開采、矸石返井或充填開采試點建設;正在實施的6個油氣項目、12個新能源項目年內要分別完成投資15.8億元和29.46億元;同時,還要實施洗選企業專項整治和充電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一系列舉措,實現“十三五”期間能耗強度下降15%、能耗增量不超過390萬噸標準煤、煤炭消費總量不超過4275.32萬噸這樣一個硬性指標。”“以藍天保衛戰倒逼煤炭產業轉型升級,更是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核心和重點。”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事業的成功離不開人才,企業和人才的興旺離不開發展環境。”張瑜慶不僅在研究發展思路、梳理重點任務,也在一直思考著開方抓藥。
推進能源革命綜改試點工作,企業是主戰場,企業家是主力軍。必須樹立鮮明的導向,鼓勵支持引導臨汾的能源企業家二次投資創業、助力家鄉轉型發展,為臨汾轉型崛起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干部隊伍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沒有人才,事業歸零,沒有品行,人才歸零。”組工干部出身的張瑜慶,對干部和人才工作十分重視。他認為,忠誠、干凈、擔當是檢驗新時代能源人的標準,沒有忠誠,能力一文不值;沒有干凈,就沒有做事的底氣和成事的保障;沒有擔當,平臺、舞臺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他明確提出打造有政治定力和執行能力,培育具備“六大”素養、忠誠干凈擔當的能源干部和人才隊伍,發現選用一批胸中有責、眼里有活、手上有招、群眾公認的好干部。通過系統大練兵,全面提升隊伍的精氣神和戰斗力。
企業能不能引回來,人才能不能招進來,環境和平臺是關鍵。對此,張瑜慶有深刻的理解。“環境就是財富,效率就是金錢,沒有營商環境的高質量就沒有發展的高質量,這是市委書記董一兵在全市優化營商環境會上的最強發聲,也是能源工作的基本遵循。”張瑜慶如是說,“必須創造更加寬松的營商環境,一門心思解企需,一腔赤誠優環境,陪企業風雨,助企業家圓夢,特別是圍繞項目建設,做到企業的困難在哪里,能源干部就陪伴到哪里,真正實現讓能源領域的企業家在臨汾發展順心、投資放心、掙錢創業更有信心。”
“作為能源大市,我們定位很明確、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在蹚出能源革命新路的實踐中爭當排頭兵,探索臨汾路徑,拿出臨汾方案。要以‘我將無我不負組織、我將無我不負事業、我將無我不負臨汾能源人’的豪情壯志,勇立潮頭,勇于擔當,勇往直前,率先蹚出臨汾能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路,為臨汾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貢獻能源智慧、凝聚能源力量。”
“百年歲月當代好,萬里江山臨汾美”“能源無墨千年畫,項目無弦萬古琴”。訪談過程中,張瑜慶妙語連珠,新理念、新思維、新格局脫口而出。談到能源,他始終激情澎湃,思緒多彩,極富感召力。有什么樣的領導,就能帶出什么樣的干部隊伍,創造出什么樣的奇跡,我們對臨汾能源的明天充滿期待!
記者 高秀云 劉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