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溝油、毒筷子、紅心鴨蛋、有毒奶粉、黑心餐盒、人工奶油、面粉添加劑等等事件的屢屢曝光,人民日報》記者也曾在農資部門做過調查:用于蔬菜整個生長周期的各種農資達30余種,效果就是各種蔬菜可以按照人們的意愿大的可碩大、小的可嬌小、圓的可倍兒圓、直的可通直、亮的可透亮,綠的可翠滴。新近又爆出北京小學生張皓通過實驗檢測發現,市面上銷售的很多蘑菇都是經過漂白處理。
提心吊膽的人們,不知道究竟還會有多少餐桌安全問題沒有被曝光?究竟還有多少化學品要上我們的餐桌?在從未有過的物質豐富面前,無辜的人們意外地遭遇了一日三餐“吃的煩惱”:買菜不知道該買漂亮美觀的,還是營養不良的?在外用餐該使用一次性筷子,還是重復使用的筷子?買面粉該選擇白的、還是黑的?早餐是買塊兒奶油面包還是買個燒餅?值得注意的是,率先發現或披露餐桌安全問題的多是媒體、專家或相關行業業內人士,而經常對餐飲行業進行執法檢查的監管部門卻總是后知后覺,甚至還時常自欺欺人地表示:未發現地溝油流入我市”、沒有發現已被曝光的‘毒筷子’”。感情這些有毒有害產品從來就沒有進入過流通領域,更沒有上過百姓的餐桌,媒體和有關人士完全是在杞人憂天?如果說是不是有“毒筷子”還很難證實的話,那有沒有地溝油只要看餐館的泔水都去了哪里就很清楚了。
在對黑心商人表示憤慨的同時,我們當然有理由對監管部門表示失望。質監、工商、食品安全和衛生監督部門,個個都對餐桌安全問題負有監管之責,但該管的一樣也沒管好。一出了事,首先不是檢討自己的工作失誤,而是千方百計推卸責任。如鄭州市的質監部門、工商部門和衛生部門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就不約而同地表示:地溝油主要不歸我們管。”
監管部門不盡職盡責,主要是相關的問責機制不健全,對失職執法人員的處罰太輕。很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失職官員也只是受到記過、免職等處分。風頭一過,又能官復原職或異地做官,更別說這些一時還無法顯現危害后果的“黑心餐盒”、毒筷子”和地溝油了。監管部門對上述問題不上心也就不奇怪了。
要確保百姓的餐桌安全,恐怕單靠處罰餐飲企業還不夠,必須把失職的監管部門工作人員一并納入處罰范圍。一方面要完善監管法規,避免出現監管漏洞甚至監管真空;另一方面也應嚴格獎懲機制,對監管失職人員給予重罰,讓司法實踐中的“瀆職罪”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老百姓一個真正的“吃得放心”!
(衛博)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