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會生活、與人相處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對于法律意識比較淡薄的人,也許會給他人造成一些傷害。而對于罪行較輕、主觀惡性較小、對社會危害性不大的罪犯,且確有悔改之意者,則讓他們生活在社區里,由司法工作人員對其進行改造教育,矯正他們過往的錯誤行為,使其做一名維護社會和諧之人。在他們回歸社會之后,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在這項工作當中,侯馬市司法局的工作尤為突出。自2010年8月5日工作開展以來至今,侯馬市司法局共接收社區矯正服刑人員近300人,其中,已有41人回歸社會,開始了正常生活,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綻放著新花。
心溫暖著心
原來,張某在一家私營企業打工,因司法所要組織為期一周的學習教育,便向企業老板請假,但并沒有告之真正原因。而企業老板以生產任務重為由,只準一兩天假,如果時間長就要考慮雇傭他人。
由于張某是單親家庭,家境貧寒,能找到這份工作實屬不易,司法所的學習教育又耽誤不得,這讓他犯了難。
在了解情況之后,陳志強找到了這個企業的老板,說:“失足青年學習改造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該社區矯正服刑人員雖然犯了罪,但我們更應該關心他,給他重新做人的機會……”
聽了陳志強的一番話,該企業老板當即表示,愿意為張某保留工作崗位,而且待遇也與其他職工一樣。
而陳志強為張某所做的一切,在無形中感化了他,讓他在日后的學習和改造方面更為積極。
侯馬市司法局在為社區矯正服刑人員進行思想教育和行為引導的同時,也很注重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從而讓社區矯正服刑人員真正融化心中的“壁壘”,使之更深刻地認罪、悔罪,接受改造。
心感化著心
“這都多虧了劉老師,要不是她,我連想都不敢想……感謝政府、感謝司法局對我的關心,今后我一定好好好改造,辜負你們的用心?!比涨?,社區矯正服刑人員周某,攜家人帶著一面錦旗,送到司法局工作人員劉昆祁手中,感謝她對自己的關心和幫助。
今年5月,劉昆祁在走訪社區矯正服刑人員周某家時,發現周某家境非常困難,大兒子今年3月份剛結了婚,為了給兒子操辦婚事,老兩口背上了6萬多元的債。而小兒子在外地上學需要用錢,兒媳婦剛嫁過來,人生地不熟,又找不到工作,家里的經濟來源只能靠大兒子的工資,根本償還不清。為此,周某的老伴為這筆債沒少跟他吵架。
“想找個合適穩定的工作實在太難了,加上我又是……那時逼得我真是沒有辦法。劉昆祁了解情況后告訴我,黨和政府會幫我解決困難,要我別著急?!敝苣痴f,當時他也沒抱多大希望,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沒過多久,自己的工作就有了著落。
劉昆祁通過朋友的關系,把周某的兒媳介紹到某學校文印室上班,而周某也被安排到一家工廠上班。家里有了穩定的收入,日子也越過越和睦,這讓周某的心暖暖的。
心緊連著心
雖然春寒料峭,刮著三四級西北風,但大多數社區矯正服刑人員表現出極強的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怕臟、不怕累,有的甚至手上磨出了血泡。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為侯馬的城市綠化,打造宜居城市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植樹過程中,工作人員還與社區矯正服刑人員談心、拉家常,了解其心理動向,引導他們主動積極地參加公益勞動,多做對社會、對自己有益的事。
侯馬市司法局工作人員認為,參加公益勞動,既是他們對社會做出的一些補償,也在無形中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
植樹結束后,社區矯正服刑人員普遍認為,在此次的公益勞動中收獲頗豐,紛紛紛表示要好好好勞動,用實際行動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爭取早日解除矯正,以健康的心理和嶄新的精神面貌重新融入社會。
>>>新聞鏈接<<<
近代學派的大師們認識到監獄刑罰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非監禁刑罰措施和對罪犯人格的改造,社區矯正便由此發端。
20世紀50年代興起了罪犯再社會化思潮,以安塞爾為代表的新社會防衛學派提出對罪犯實行人道和再社會化,使社區矯正思想由孕育走向成熟,并逐漸由學說滲透到立法,再轉化為各國的行刑實踐。注重對犯罪人的改造、完善而不是報復,刑罰的目的是將社會人格不完善、不能正常進行社會生活的犯罪人再社會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社區矯正比監獄矯正有更大的優越性,目前已成為西方國家占主導地位的行刑方式,也已成為世界各國刑罰體制改革發展的趨勢。
我國的“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社區矯正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運用各種方法、手段,整合政法部門、社區等各方力量,著力對社區范圍內的假釋、監(所)外執行、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緩刑等罪犯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改造的手段和方法。(記者 李夢瑤)
【責任編輯: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