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送兵時。
12月10日上午,臨汾火車站站前廣場中央的旗桿下,一列列整齊的迷彩映襯著冰冷的陽光。上千名趕來送行的親友緊緊圍在四周,形成一道厚厚的人墻。而此時,候車大廳內的軍人服務站上,火車站工作人員專為新兵準備的急救藥品、針線、毛巾等已經擺放到位。
好男兒志在從戎
今年的入伍新兵大都是90后新生代。經過點名、整隊,部署送兵紀律等環節后,首批400余名新兵們已然初具共和國戰士的風采。征兵辦的同志說,這些新兵平均年齡只有19歲,他們將奔赴北京、內蒙古、新疆、西藏、浙江、四川、河北等地的解放軍、空軍和武警部隊服役,其中一些還將遠赴邊陲。
面對離別,面對全新的軍營生活,新兵們的眼神里既有不舍,也有憧憬和期待。來自襄汾縣汾城鎮良陌村的戴聰聰今年剛滿19歲,“參軍一直是我的夢想,如今自己有幸成為一名軍人,我已經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報效國家、保衛國家!”說話時,他眼里流露出一絲興奮。
21歲的山西醫科大學在校學生劉鵬飛是今年170余名大學生新兵中的一員。今年他被征入河北某部隊服役。“我就是想當兵,想去部隊里體驗軍旅生涯,讓自己也能具備軍人那剛強和堅定的毅力。”今年得知征兵入伍消息后,劉鵬飛毫不猶豫地向學校提出了入伍申請。
如今如愿以償的他倍感自信,提包的手較往常更加鏗鏘有力。
眾親友難舍別離
照相機、攝像機、手機……歡送現場,除了記者,拿著這些設備的更多的是親友。微笑與眼淚交集、親情與友情交融、祝福與叮嚀交織,構成了一幅幅激動人心的畫面。
擁擠的人群中,一名年邁的老太太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列隊。當天,顧不得手腳不便,她特地趕來送孫子宋辰辰一程。“孩子自己想去當兵,每天起早貪黑地出去打聽當兵的消息,我不舍得讓他去,但孩子長大了,可以自己規劃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老人邊說,邊擦拭著眼淚,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兒子第一次離開自己身邊,李海林萬分不舍。臨行前,他特地為孩子整了整軍裝,并用手機將兒子定格在畫面中,這一刻,他的眼眶濕潤了。“孩子是獨生子,在父母身邊可能有點嬌生慣養,到部隊以后,我想讓他得到鍛煉”李海林如是說。
除了不舍,也有欣慰。“部隊是個大熔爐,在部隊能學到許多社會上和家庭中學不到的東西,艱苦緊張的軍營生活,可以鍛煉孩子的意志,這是他們一輩子的寶貴財富。”軍屬郭紅衛說,軍人抗災救險所表現出的堅強勇敢讓他感到由衷地欽佩,自己更愿意孩子在這座熔爐中接受鍛煉,希望他們早立功勛,早傳捷報!
多部門傾情服務
送兵現場,“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國無防不立,民無軍不安”等一個個紅色標語在風中飄揚。為了鼓勵廣大適齡青年服兵役,我市先后開展了“征兵、優撫、安置一條龍”、“送走一個優質兵,迎回一個帶頭人”、“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等一系列活動。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結合《兵役法》改革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撫安置政策,形成了良好的擁軍參軍氛圍。
據臨汾火車站站長助理劉素紅介紹,為了確保新兵運輸工作圓滿完成,臨汾站成立了11個運輸小組,在站前廣場擺放了新兵運輸流程,制定專人引導新兵候車、乘車,同時還專為新兵準備了一次性水杯、毛巾等生活用品,為他們全方位做好了后勤保障。
北京某部隊領兵營長李彥崗說,臨汾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青年,他將把臨汾人民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和關愛國防的擁軍熱情帶回部隊,與臨汾子弟兵一道,以百倍的戰斗精神、積極的創新精神建設和諧軍營,回饋父老鄉親的厚愛。(記者 郭強 實習生 李嬌 李昕 馮澤)
【責任編輯: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