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8 08:55:00 來源:臨汾新聞網
走進工廠的食用菌杏鮑菇的生產車間內,只見100平方米的空間內早已被一排排10多公分長、拳頭粗的杏鮑菇填得滿滿當當。車間里,穿著統(tǒng)一工作服、戴著口罩的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著,從育種、拌料、裝袋到滅菌、冷卻、接種、發(fā)菌、采菇,各道工序都采用先進的生物工程,形成了智能化控制、自動化機械作業(yè)的集約化生產。
山西澳坤量子農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掛牌,注冊資金6680萬元。成立以來,該公司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科學的工廠化管理和生產模式,實現了食用菌周年生產、循環(huán)利用,闖出了一條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新路子。
多年來,該企業(yè)實行公司+科技+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變廢為寶,利用廢棄的農作物秸稈、玉米芯、木屑等為原料,選用先進的科學配方,以及工廠化生產的方式,生產珍稀杏鮑菇產品。在杏鮑菇成熟采摘后的廢菌包再次變廢為寶,生產出含有大量有益菌群的高效、多能生物有機肥和復混肥,供給鄰村的農民種地使用,改良土壤結構、增強土地肥力、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并延伸了農業(yè)產業(yè)鏈,促進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公司還免費為農戶提供技術,帶動堯都區(qū)的賀家莊鄉(xiāng)、土門鎮(zhèn)等貧困鄉(xiāng)鎮(zhèn)發(fā)展窯洞栽培食用菌300余棚(洞),當地農民收入增加近600萬元,安排農民就業(yè)400余人。
“我在這里已經工作3年了,主要負責出菇管理,從后熟、騷菌、催芽到舒蕾、成熟、采收,每當看到一筐筐的杏鮑菇包裝好后,我就特別有成就感。除此之外,我在工作中還學會了栽培食用菌的一些專業(yè)的技術與知識,每月還能拿到近2000元的工資,又能按時回家照顧家人。每年到農忙時節(jié),公司都會根據實際情況為我們調整上班時間,不耽誤我們干農活,感覺現在的生活真是既充實又美好。”43歲的李愛琴一提起現在的這份工作,言語間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2010年,該公司投資3億元,啟動“年產萬噸食用菌基地加工生產線建設”項目。截至2011年底完成投資6000萬元,日產杏鮑菇10噸,通過帶動輻射作用,年增加農民收入4600萬元。
在堯都區(qū)賀家莊鄉(xiāng)賀家莊村的一個U型窯洞內,老王身子半蹲,正查看杏鮑菇的長勢狀況。“今年收益還不錯,我們家是一個200平方米的窯洞,種植了8000包杏鮑菇,到達采收期只需15天——17天,一輪下來能落3000多元呢。這多虧了國家好的政策,合作社免費為我們栽培技術,還按最低成本供給菌包,然后由公司統(tǒng)一收購,可是省了咱不少錢。”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為落實市委、市政府打造特色縣市、特色農村的富民強縣理念,公司開始探索產業(yè)化經營模式,與北京農科院進行合作,保障農產品的質量與產量,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就此漸成氣候,數千個農戶獲益,贏得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這兒將會是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公司的副總經理王俊蘭自豪地說。
如今,該企業(yè)已崛起發(fā)菌庫5棟,出菇房260間,目前工程已接近尾聲,王俊蘭為記者介紹的同時,指著路邊剛建起的一幢幢新房告訴記者,現在菇農富了,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咱們新農村建設步伐也加快了!
記者 許麗 段小婷
【責任編輯: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