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江今年57歲,退休前曾在臨鋼質檢處工作,退休之后,常年活躍在社區的各種活動之中。認識張保江的人都知道,他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玩家”,無論是鞭子還是陀螺,他都玩得響、轉得開。除此之外,他還是小區里公認的“才子”,善于創作小品和快板書,曾多次為小區的活動貢獻作品。
“我在臨鋼工作的時候,曾經對小品、快板非常感興趣,甚至著迷,總想創作一些文藝作品,然后表演給大家看。”張保江取出一沓手稿告訴記者.這些手稿都是他當年創作小品時留下的,這些作品多半都變成了各種節目,而其中一個名為《愛》的小品最受大家歡迎。
2006年的國慶節,臨鋼要舉辦一場晚會,節目籌劃組委托張保江創作一個小品劇本,張保江只用了幾天時間,就創作了出來。其實這個小品在我腦海中已經醞釀了很久,我也一直想通過小品反映一些現象,最后這個小品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張保江說,愛》這個小品主要說的是一位長年在國外做生意的商人父親回到家時,發現自己的女兒因為吸毒被綁在了家中,而孩子的母親卻在外面打麻將。這個小品雖然有些夸張,但卻直接折射了一個社會現狀,因此小品在參演后獲得了觀眾一直好評。
藝術取之生活,卻高于生活。張保江說,他創作小品,從一開始的感興趣,到后來要表現一種現狀,再到最后的要引起觀眾的思考,他一直在思索該如何創作一個有意義的小品。因為《愛》的成功,讓我對創作小品有了更多的感覺,也不停地寫著新的作品,而這些作品也多半在我們臨鋼的舞臺上變成了節目,獲得了職工的歡迎。”張保江說,退休之后,他積極參加社區活動,也多次為社區創作了幾個小品,所以小區里的居民才稱自己為“才子”,而以后他會不停地創作新的小品,重點寫一些發生在社區里的小人物和小故事,以這樣的方式為構建和諧社區出一份力。
記者 楊全 李曉林 實習生 張浩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