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全中國加速進入老齡化這一時代背景下,臨汾,作為一座有著400余萬人口的中型城市,亦不能獨善其身。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數據顯示,我市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已達到10.55%,這也就意味著,每100個臨汾人中,有超過10個是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洶涌而至的“老齡化問題”,也成為引發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
現狀:銀發老人”日漸增多
國際上通常將60歲以上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到總人口的7%,稱為老齡社會。毋庸諱言,臨汾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細心的市民如果稍加留意,便會發現我們身邊的老人在日漸增多。
家住市區中大街某居民小區的張先生告訴記者,“我們社區的小廣場上有好些公益性健身器材,每天清晨出門時,總是看到有白發蒼蒼的老年人活躍期間。”據張先生介紹,他所在的社區有多個老年健身隊,只要天氣晴好,百十號老人都會聚在一起伴著音樂翩翩起舞。“社區組織活動,每一次都是老年人唱主角。”張先生向記者感嘆。
不但是在居民社區,乘坐公交車的老年人也為數不少。家住市區解放路,工作單位卻在東城的劉女士由于工作需要,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車上下班,對此,她有著深切感觸,“公交車到站停靠時,總會上來幾位持“老年卡”的乘客。劉女士告訴記者,“有時候一下子呼呼啦啦上來好多老年人,讓座都讓不過來,個別老人只好站在過道上,抓著扶環顫顫巍巍,看著都讓人擔心。”
心聲:落寞老人”心愿難遂
人到老年,寂寞冷清,雖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養兒防老”是千百年一脈相承的習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兒孫共聚一堂,同享天倫這是多數老年人心目中最為渴望的幸福,卻屢屢被現實所“羈絆”。
在市區某老年公寓,記者見到了79歲的張大爺。他告訴記者,由于老伴走的早,兒子、兒媳都在外地工作,他在這里已經居住了四五個年頭,“雖說在這里基本上衣食無憂,還能和一幫老伙計們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可日子久了,總感覺心里空落落的。”和張大爺一樣,年逾七旬的趙大媽也向記者說出了她的心里話。“前些天中秋節,女兒、女婿和外孫女都回來陪了我好些天。”談起短暫的相聚,趙大媽有些興奮,但轉瞬間愁云又布滿了老人的臉龐,“孩子們平時工作忙,一天一個問候的電話也算是盡了孝心,其他我也沒指望。”按大媽的話來說,她的日常生活是“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找個人說話都難。現在趙大媽總是盼著節假日,希望孩子們能多回家陪自己聊聊天。
在市區某私營企業上班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講的是老年人由于自控力差、行動遲緩等原因,容易摔倒骨折。“當時我心都揪起來了,馬上想到一人在獨居在家的老父親。”李女士說,盡管為了生計和發展不得不在外奔波,現在能做的也只是盡量抽時間回家看看。
專家:全民應對“老齡高潮”
“人口老齡化將會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影響。”畢業于山西大學社會學系的薛明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出了他的憂慮,“人口老齡化將對經濟增長、投資消費、勞動力市場產生沖擊;而在社會層面,人口老齡化必然影響醫療衛生、健康保健及生活安排等方面。
“急速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將對養老 醫療、公共資源分配產生連鎖效應。一旦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將會波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薛明博士認為,全社會都應對老齡化現象加以重視,及早在經濟、社會制度安排上做好準備。“目前,我國尚處于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初期,但老齡化態勢必然會快速升級。所以我們有必要從現在做起,建立必要的制度和措施,積極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高潮。
對于如何在精神方面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薛明博士也說出了自己的觀點:“一是要尊重老年人,尊重老年人自主決策和參與家庭決策、社會決策的權利,尊重老年人作為獨立個體和社會成員的自主性和選擇權;二是為對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和關懷,重點體現在老年人與家庭成員之間保持一定頻率的情感交流和互動,滿足老年人對家庭親情和天倫之樂的需求。”(記者 邱睿)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