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李嬌)記者從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了解到: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市應參合人數302.21萬人,實際參合人數299.98萬人,參合率達99.26%;門診補償4266559人次,補償11425萬元,住院補償172305人次,補償57339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了農民群眾看病就醫的福星,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黨中央、國務院為緩解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實施的一項惠農政策。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自2003年在襄汾縣試點啟動以來,2008年實現全覆蓋,隨著籌資人數及繳費金額的逐年增大,新農合工作已進入平穩運行階段。12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監督下,新農合工作總體運行平穩有序、管理逐步規范、基金運轉安全、補償水平逐年提高、參合農民反映良好,有效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取得了農民得實惠、政府得民心、衛生事業發展的成效,為促進我市農村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新農合工作中,我市不斷完善對農村衛生人才的培養。2014年,我市充分利用高等醫學院校師資優勢,重點為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培養全科醫療人才。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工作,為全市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培養50名全科醫生。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人員培訓形成制度化,鄉鎮衛生院每月都定期組織鄉村醫生集中進行業務培訓。
為了確保新農合基金安全高效運作,近年來,我市強化經辦機構的能力建設,每年有計劃、分批次地對經辦機構管理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不斷強化經辦人員的能力素質。強化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嚴格執行定點醫療機構的準入和淘汰制度,對各個定點醫療機構采取動態管理,落實醫藥費用三級審核制度、查房制度和回訪制度,做到了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管,有效控制了定點醫療機構在目錄外用藥、大型檢查、不合理檢查和亂用藥等行為。同時,對定點醫療機構實行每半年檢查一次,全年進行考核評估,經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定點醫療機構資格,確保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強化新農合基金的管理,實行了“專戶儲存、專戶管理、獨立計息、專款專用”的封閉式運行方式,形成了財政部門、銀行、經辦機構、醫療機構和管理機構“五方”互相制約、互相監督的運行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資金管理上的漏洞。在基金運行上,對基金運行動態等情況進行全方位實時監管,同時,每年主動邀請審計部門對新農合基金運行情況進行審計,既保障了基金的安全,又保護了參合農民的合法利益,保證了基金運行安全。
隨著農民對新農合政策的了解,參合的積極性逐年提高,新農合保障資金不斷增加,籌資水平逐年提高,2014年個人繳費70元,各級政府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320元,合計390元。縣、市兩級配套資金已到位,保證農民不出村、不出縣就能看病就醫、及時報銷。從2015年開始個人繳費為90元。隨著籌資水平的不斷提高,住院封頂線也由2萬元提高到15萬元。增加慢性病補償病種,由2013年的30種擴大到2014年的35種。住院前3天的門診輔助檢查納入住院補償范圍,同時將無責任方的交通事故納入補償。繼續實施重大疾病醫療保障范圍,在去年20種的基礎上新增3種,分別是兒童苯丙酮尿癥、尿道下裂(手術治療)、免疫規劃疫苗異常反應(損害程度二級四等以上)。全市23類重大疾病,在省、市兩級定點醫療診治其醫院就醫按方案執行,新農合補償比例達到70%,切實減輕參合重大疾病患者經濟負擔。洪洞縣、襄汾縣將兒童重度感音性耳聾人工耳蝸植入術納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圍,確定鄉寧縣為全市分級診療試點縣。以往“小病拖著不想看,大病沒錢不能看”的農民如今和城里人一樣,看病可以報銷,小病無憂,大病不愁。新農合給農民帶來了很大實惠,為千萬農民送來了健康的福音,被參保農民親切地稱作“健康保護傘”。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