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市區實體零售業發展走勢系列報道之二
把脈商業市場 切中癥結所在
臨汾新聞網記者 盧婷
說到實體商業生意不景氣,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電子商務。毋庸置疑,隨著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電子商務成為了最流行的營銷方式。作為當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營銷方式,電子商務平臺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滲透于生活的各個領域,成就了商品營銷的新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和觀念。為此,不少人將實體商業不景氣全部歸因網絡消費的興起,原因果真如此嗎?近日,記者采訪了多位商家及消費者,尋找個中答案。
網購沖擊大成不爭事實
“看的人多,買的人少。”簡單的8個字道出了如今實體零售業面臨的窘境。
燕子是一位全職太太,可謂資深的網購達人,家中大到家居、家電,小到拖布、抹布、掛鉤,均購置于網上。“去年搬新家,我逛遍了市區大大小小的家具城,看好的品牌沙發和床回來在網上搜了下,一樣的品牌、一樣的款式,網上比實體店足足便宜了一半的價格。只不過多等幾天的時間,就能便宜不少錢,我為什么不在網上買。”燕子坦言。
與此同時,網購還催生了各種消費達人,其中有一個群就是“抄碼族”。他們逛商場、試衣服、挑大小,但就在選好衣服的最后一刻卻走出店門不買了。“這些我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市區工貿購物中心的一品牌女裝的店長無奈地搖了搖頭說道,“很多顧客在試穿衣服時悄悄拿手機拍下或者抄下衣服的尺碼和貨號,然后在網上查,有時甚至在店里就掏出手機來查。”淘寶比價成為了當下不少市民是否選擇在實體店購買的標準。
對于消費者總愛跟網上比價這一習慣的養成,一些品牌廠家為了保護實體商家,紛紛出臺了保護政策。據生龍國際一品牌童裝店的老板介紹,之前,天貓店也有該品牌童裝的旗艦店,雖然價格很低,但所售的商品全部為舊款,也算是幫著實體店清庫存。但今年,廠家為了品牌更好的發展,決定所有商品以相同的價格線上、線下同步銷售,這樣一來,沒有了價格劣勢,再加上實體店的試穿體驗,實體店的銷售一定會有所好轉。
同質化產品種類增多
“以前買鞋只知道去意爾康,這幾年,兒媳婦給我買回來的鞋子有百麗、百思圖什么的,樣子好看也舒服,品牌越來越多,款式也越來越時尚。”市民趙女士向記者介紹道,“每次出門逛街,都會先逛一大圈才決定最后買什么、怎么買。就拿衣服來說,每一年都有特別時興的一種樣子,各家服裝店都有,價格也分三六九等,逛一圈下來,才根據質量、價格選一個性價比高的,如果網上同品牌的價位更低,則會選擇在網上購買。”產品種類的增多、同質化現象的出現、消費渠道的拓展,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然而這對商家來說,卻加劇了競爭。
“以前買日雜到百匯、買服裝逛財神樓,商場的話也只有百悅和安達圣。近年來,大型商場的新建或重修、城市網絡的擴張、商戶的增多、客源的分流等諸多因素,都導致了各商家生意大不如從前的局面。”經營了10多年化妝品生意的韓先生認為,除了網絡沖擊、商品種類的快速增長等因素外,經商隊伍的擴充,也是導致當下經濟不景氣的癥結之所在。
不僅實體零售業的生意大不如從前,就連電商平臺也出現同質化現象這一問題。從京東、當當、凡客、聚美優品等網上商店的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看出,這些電商從獨特走向普遍的歸一路徑。
眾所周知,京東以電子產品發家,現在去往綜合平臺方向;當當以書籍起步,現在也成為聚眾各類產品的綜合商城;凡客以男裝為跳板,現如今也逐漸指向女裝、童裝乃至服裝任何可能的方向;聚美優品以化妝品牽頭,現在也發展為零售綜合平臺。
“以前我想買書就去當當,買電子產品就去京東,買化妝品就去聚美優品……現在好像所有商城都賣各種商品,沒有了不同產品最佳賣場的評判,都不知道應該去哪里買了,只能在價位上做選擇。”燕子表示。
微商崛起 人情消費成主流
除了淘寶、天貓、京東等傳統的電商外,新一代的“微商”也在快速的崛起中,開始挑戰傳統電商的游戲規則。
與傳統電商不同的是,微商的產品更個性化,所開的店大都是個人行為,沒有形成多大規模的團隊,銷售的大多也是個性化的商品,比如自己家鄉的水果、自己烤制的蛋糕、烹飪的飯菜等。微商的組成人群以學生、全職媽媽、家庭主婦為主,他們大多不僅是以賺取大量錢財為目的,而是為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順便賺點零花錢。例如,有的人平時喜歡做蛋糕,就開了個微店,平時上班,周末給自己的孩子做蛋糕,也順手賣點自己做的蛋糕,賺點零花錢。
小李是一位3歲孩子的媽媽,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她前年加入微商大軍,主做嬰幼兒的海淘產品。據她介紹,做微商之初,她只是想把自己孩子吃的、用的好產品跟其他寶媽們分享出去,從中賺取少許零花錢。但孩子大了,很多產品不想再做了,但此時她發現已經收不住手,越來越多的朋友和顧客對她的信任和認可,讓她的微商之路不可回頭。
從身邊做微商的人身上不難發現,微商發展客戶,一般順序都是先熟人,再半熟人,最后到生人,他們非常依賴于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平臺。也正是由于熟人關系的制約,微商都非常注重口碑,也就非常注重產品品質,用他們自己的話,就是“賣不好的商品,丟不起那個人”。
如果說電商是做貨的生意,以商品為中心,那么,微商則是做人的關系,是以人為中心的。眾所周知,電商時代都在追求爆品,只要產品足夠好,價格有足夠吸引力,就能制造爆品神話。但微信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社交的時代,這時候人與人的關系才是最核心的東西。通過關系獲得信任,通過信任賣出商品才是關鍵所在。現如今,微商的發展已經滲透于我們的生活,全民微商時代的到來,除了讓商品價格更透明外,也讓商品交易更加具有人情味。
產品種類的增多,同質化現象嚴重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電商、微商、海外購等新興渠道的崛起,讓本就競爭激烈的實體經濟面臨著更加嚴峻考驗。那么,實體零售業該怎樣轉型、又如何發展,才能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下突出重圍、重獲新生,敬請關注下期報道。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