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冬天,是保溫杯熱銷的季節。近日,記者走訪了我市幾家大型超市和一些沿街商鋪,發現很多商店都把保溫杯擺在了店內主推商品的位置,而旁邊總會有鐘情于保溫杯的顧客。
周末下午,家住西關小區一位范女士正在解放路萬家福超市貨架前挑選保溫杯,她告訴記者:“每兩年就會給女兒買一個新的,孩子冬天上學離不了保溫杯,用久了難免生銹或者保溫效果變差,有時候是因為磕磕碰碰的,杯子外殼太難看了。”不過看著貨架上近十余款保溫杯,價位從二十幾元到上百元不等,范女士一時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保溫有秘訣
保溫杯從保溫瓶發展而來,保溫原理與保溫瓶一樣。不小心打破過保溫瓶的人都知道,暖水瓶的內膽是雙層結構,購買新的暖膽的時候很多人會格外注意瓶膽底部一個突起的小“尖尖”。因為很多人都認為暖水瓶保溫與否全憑這個小“尖尖”,一旦斷了,水瓶就不保溫了。而實際上,水瓶保溫與否確實與這個構造息息相關。
據了解,保溫杯之所以保溫,其秘密就在于“真空斷熱”技術。保溫杯和熱水瓶一樣是雙層中空結構,內、外層管均是由不銹鋼材打造,不同的是保溫杯在抽掉中間的空氣后,在用玻璃封材密封前會在杯子底部放一層炭粒,通過500度的高溫使得炭粒得到充分燃燒,讓中空部分的空氣消耗殆盡,達到幾乎完全真空的效果。眾所周知,熱量的傳遞是需要介質的,而對于熱傳遞的三種方式而言,其中熱輻射是可以在真空中進行的。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強保溫隔熱效果,制造商會在內管外壁鍍一層銅或者鋁,形成光滑的反射表面,將杯子內管散發出來的熱量反射進杯子里。那么同理就可以解釋,家用熱水瓶內膽底部的“尖尖”一旦斷掉,中間真空效果失去,就不能保溫了,而瓶膽鍍銀則和保溫杯內管鍍銅或者鋁的原理是一樣的。
選購有技巧
“國際標準是8小時以內能夠保持溫度在32℃的杯子即可稱為保溫杯,聽說這款保溫杯可以達到60℃。保溫杯嘛,看重的就是保溫效果,而且這個價位,里面的不銹鋼肯定質量會比較好。”最后,范女士選擇了一款二三百元的保溫杯。
的確,目前市場上的保溫杯產品良莠不齊、價格差異較大的原因除了真空斷熱技術的好壞之外,還因為許多廠家在不銹鋼材質上動了手腳。采用劣質鋼材,甚至有毒鋼材制造保溫杯是低價廠商慣用的手法,然而這樣生產出來的保溫杯對于消費者來說卻是有害產品。記者了解到,一般正規的企業采用優質的201鋼材,但這類產品時間長了容易生銹,不符合食品級材質要求,真正注重品質的企業則采用行業最高的食品接觸用304不銹鋼材。304鋼具有高的耐蝕性,在低溫、室溫及高溫下均有較高的塑性和韌性,以及較好的冷作成型和焊接性。
不過,價高不一定保溫效果好,保溫首先取決于保溫杯內膽材質的傳熱效果,杯體真空狀態不同也會對保溫效果造成影響。此外,保溫效果還與杯子杯蓋的密閉性能和配件的環保性相關。在此,記者提醒廣大消費者,雖然保溫杯不一定貴的好,但太便宜的或來源渠道不明的保溫杯也要留心。在選購新的保溫杯時,如條件允許,應該將杯子裝滿開水后注意觀察,若2至3分鐘后用手觸摸杯身外表和下部,發現杯身和杯身上部有明顯的溫熱現象,則說明內膽已經失去真空度,不能達到良好的保溫效果。如用力甩幾下杯子,無滲漏情況,則說明密封性能良好。此外還要看看杯蓋與杯口的旋合是否靈活、是否存在間隙。如果杯子外層是食品級塑料制成,則氣味較大、色澤灰暗、毛刺多、塑料易老化,這樣的產品不建議購買。
使用有講究
新品使用前,應該用沸水預熱5至10分鐘,以使保溫效果更佳。在使用過程中要避免碰撞和沖擊,以免碰壞杯體或塑料,造成保溫失效或漏水。擰緊螺塞時用力適當,不要過力旋轉,以免螺扣失效。
一些人會把熱牛奶裝在保溫杯內,這種做法會讓牛奶中的微生物在適宜溫度下迅速繁殖,導致腐敗,易引起腹瀉、腹痛。另外,牛奶在高溫環境下,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會被破壞,同時牛奶中的酸性物質還會與保溫杯內壁發生化學反應,影響人體健康。同樣,保溫杯內也不適宜裝酸度較高的果汁。中藥中的酸性物質也容易與保溫杯內壁所含的化學物質發生反應,產生損害身體的有害物質,因此,中藥也不應倒入保溫杯。
此外,保溫杯也不宜用來泡茶。茶葉中含有大量的單寧酸、茶堿、芳香油和多種維生素,只宜用80℃左右的水沖泡。如果用保溫杯泡茶,茶葉在高溫和恒溫的條件下容易發酵,維生素會被大量破壞,芳香油揮發,單寧酸、茶堿大量浸出,不但降低了茶的營養價值,還會使茶汁無香味,茶味苦澀,有害物質增多。 記者 荀丹薇
責任編輯:實習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