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2018年2月5日,在全省防震減災領導組會議上,我市喜獲2017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目標考核第一名;監測預報、地震應急、防震減災宣傳三項工作被省地震局評為先進單位;在全國被表彰的99個“市縣地震系統目標單位考核”中,市地震局綜合成績位列第十,是自建局以來獲得的最好名次。
殷殷守護,共筑平安。這樣的成績單令人矚目,可以說,在建設富裕文明綠色幸福美麗新臨汾的征途中,這些收獲無疑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去年以來,全市地震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以及省地震局的具體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緊扣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圍繞市級“五個全覆蓋”和縣級“七個一”重點工作目標,勠力同心,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精準發力,扎實推進防震減災工作上層次、上水平、見實效,全力為臨汾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監測預報規范管理 臺網建設力度空前
2017年,我市投資約3000萬元將地震監測預警中心與臨汾華為大數據中心統籌建設;堅持縣級前兆臺站、監測中心、震情視頻會商系統、地震應急指揮平臺“四位一體”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市、縣兩級政府共同籌措資金320萬元,新建改造大寧、蒲縣、隰縣、安澤、曲沃和洪洞地震前兆觀測臺站6個,臺站數量在現有基礎上翻了一番,是建國以來我市臺站建設力度最大、成效最為顯著的一年。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前兆臺站平均運行率達99.53%,其中國家級臺站為99.81%、省級臺站為99.98%、市縣級臺站為99.8%,市局網絡信息節點連通率為99.98%,逐步構建起了臨汾地震監測、預警的大平臺。
應急管理整體創新 救援水平明顯提升
去年,我市相繼組織學校、社區、企業開展了不同層級和規模的應急演練1000余次,科目種類和參與部門之多在近年應急演練中前所未有。
2017年5月10日,在曲沃縣模擬樂昌鎮安吉村發生5.8級地震,開展了市縣鄉聯動地震應急救援綜合演練活動,共進行了11個科目的演練,進一步檢驗了市、縣兩級預案的操作性和實戰性。2017年10月19日,襄汾縣3.0級地震發生后,市地震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V級響應,積極應對輿情和應急處置。認真開展了堯都區、霍州市、洪洞縣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均超額完成任務。建立應急預防體系,是回應社會關切、形成互動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我市啟動新建避難場所3處,初步建成符合國家標準的應急避難場所7處,應急基礎設施建設進入精準階段。
防御基礎持續夯實 群防工作明顯加強
2017年,在完善項目數據庫建設的情況下,臨汾城區地震活動斷層探測項目、震害預測項目和洪洞縣地震小區劃項目也全面完成。在實用性成果運用方面,充分運用我市城區地震小區劃、活斷層探測、震害防御三個項目成果,指導河西新城中心區綜合管廊工程、大數據中心項目、環境產業園區項目等重點工程項目實施,實現了精準指導和重點投入,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了防震減災堅實的上層框架。示范創建工作持續推進,開展了地震災害損失模擬評估、為中國地震局地震業務培訓提供教學案例等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2017年6月至10月,對全市1220名“三網一員”進行了調整和集中培訓,同時開展了對全市“三網一員”經費落實、業務培訓、應急演練等工作的檢查,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了管理,全市地震執法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宣傳教育打開局面 科普創建成效顯著
回應社會關切,達到信息互通。2017年,我市創新思路和方法,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推進防震減災“六進”工作不斷深入。圓滿完成了“平安中國”公益宣導活動和“5.12”“7.28”大型宣傳活動。蒲縣開展了“防震減災宣傳”百村行主題宣傳活動,襄汾縣、堯都區、洪洞縣等都舉行了大規模的集中宣傳。山西師大志愿者開展了“防震減災手牽手、平安中國心連心”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走進社區、學校、企業和農村,普及防震減災知識。2017年,鄉寧、蒲縣、古縣、汾西4縣共投資300余萬元,建成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全市建成全國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3所、全國防震減災科普示范社區5個。市地震局完善了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平臺,及時發布震情信息,主動發布新聞信息、公開政務,宣傳防震減災知識,有效提高了防震減災宣傳的時效性和覆蓋面,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
組織領導全面加強 保障措施持續用力
“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市委、市政府有著這樣的殫精竭慮,如斯說,如斯做。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防震減災融入臨汾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進行謀劃、部署,并就監測預警中心建設、臺站建設、應急演練、震情輿情處置、編制及經費安排等重點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指示共30余次。市政府分管領導多次協調解決地震部門力量薄弱、經費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突出問題,并在市縣鄉地震應急演練、“5.12”科普宣傳等重要時段、重要節點,現場實地督查指導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縣(市、區)、市直各部門對防震減災工作更加重視,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努力向地震部門和相關項目傾斜,有力地推進了全市防震減災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 景文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