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4月11日至12日,記者來到我市“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主題采訪活動的第一站——安澤縣,全方位記錄這里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依托紅色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
安澤縣紅色資源豐富,有桑曲村太岳區黨委舊址、太岳軍區司令部桑曲舊址和小李村太岳行署舊址等共17處已認證的紅色遺址,是太岳革命根據地黨、政、軍首腦機關駐地,是太岳區軍民度過抗戰艱難歲月的指揮中心。為充分弘揚紅色革命精神,安澤縣充分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深挖紅色故事,讓安澤縣紅色舊址成為紅色教育培訓、研學場所和歷史文化的承載地。
伴隨著紅色研學游的持續升溫,良馬鎮桑曲村、小李村深挖紅色資源,變“紅色基因”為“發展基因”,在旅游產業鏈上做文章,以紅色經濟帶動村民致富,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我們依托紅色資源,大力發展民宿產業。在民宿修建過程中,帶動了全村100多人務工,每人每年收入都在兩萬元以上。”桑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萍介紹,當地還發展綠色產業,讓來到這里的游客選購心儀的土特產。
“村民通過開辦農家飯小飯桌,為來到小李村的研學旅行者提供農家飯,每年每戶可增收一萬元。村里研學基地的民宿可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每戶可增收兩萬元。村集體通過景區管理可增收3萬元,通過幫村民銷售農副產品可增收1萬元。”小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申旭光說,下一步,小李村將在紅色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建設方面加快進度,著力提升紅色旅游內涵和承接能力。
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紅色資源,安澤縣通過紅色景區和農戶聯動,真正使景區“活”起來了,集體經濟壯大了、百姓收入提高了,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不竭動力。
推動綠色發展 加快產業升級
為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安澤縣重點打造以煤化工、新材料為主導產業的產業集群,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發展精細化工、新能源等產業。同時立足安澤豐富的野生中藥材資源,重點打造以道地連翹為主的中藥材加工產業集群,發展中藥藥茶、消殺用品、保健食品、創新性中藥產品等項目。
岳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中醫藥產業鏈主企業,致力于推動安澤連翹為牽引的中藥材“一二三產”全產業鏈開發項目。“安澤每年可產連翹鮮貨4000余噸,我們公司收購本地鮮貨達1500噸,加工成干貨將近500噸。”該公司負責人介紹,2022年公司還取得了中藥飲片生產的GMP證書和中藥材、中藥飲片流通的GSP證書,產品主要以當地的連翹、黨參、黃芩、柴胡為主。
走進山西藺鑫煤焦化有限責任公司的廠區,機器轟鳴作響,工程車來回穿梭有序作業。該公司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創新和重點項目為支撐,搶抓省、市、縣打造“千萬噸級大機焦基地”的重大機遇,為打造安澤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版”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積極力量。“我們公司配置了各種先進的節能環保設施和各種管控措施,從而實現傳統焦化產業在能源梯級利用,真正體現源頭防控、過程管控和末端治理高度系統協同整合,達到減污節能增效目的。”山西藺鑫煤焦化有限責任公司生技部部長楊亮亮告訴記者。
發展循環農業 帶動農民致富
近年來,安澤縣和川鎮和川村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于2017年成立村集體公司——和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先后以大棚果蔬種植、小麥種植、油葵種植及加工、牦牛養殖等方式為村集體創收。通過不斷優化果蔬大棚、水稻等種植項目布局,全力打造全省獨有的集“大田、大山、大水”為一體的“稻漁蟹”綠色智慧循環農業示范基地。
記者在該示范基地的“魚菜共生”項目大棚內看到,大棚里沒有常見的一壟壟瓜果蔬菜,而是擺放著巨型大盆代替傳統魚池,盆中的鱸魚自由游弋。“‘魚菜共生’就是將魚類排放的廢水經沉淀、硝化分解后一部分再次供給魚池,一部分灌溉果蔬大棚、水稻稻田,既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又為農作物提供了有機肥料,同時又避免了對環境的污染,達到了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的效果,屬于一種永續農業。”和川鎮黨委委員、鎮人大主席吳瑾介紹,該項目年產魚類10萬斤和無公害蔬菜50萬斤,每年可實現產值300萬元以上,為村集體增加凈收入至少60萬元以上。
“‘魚菜共生’模式實現了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的生態平衡,是真正的可持續、循環型、無污染、無公害模式,實現了綠色循環農業。”和川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勇信心滿滿地說,“如今我們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還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通過去年的運營,增收了260萬元,今年制定的目標是300萬元。”
在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中,安澤縣全力促進工業、農業、服務業、文旅“四業”聯動,全力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記者 劉文軍 白 潔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