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為一種新的通訊工具,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但記者調查發現,微信已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許多家長也趕起了時髦,這樣一來反而讓不少年輕人受到約束。
“現在我都不敢在微信朋友圈上發表心情和照片了。”23歲的曉靜大學畢業后,在市區找了一份工作,閑暇之余跟朋友們聊聊微信,在朋友圈內發表一下心情。“就在年前回家后,父母說他們也有微信號了,當時還感覺挺驚喜的。”曉靜說,也沒多想,趕緊把父母加為微信好友。
從此父母便成了曉靜的忠實“粉絲”。只要我在朋友圈內發一些情感、心情或者照片,母親都會留言,有時候還會打電話。”曉靜說,有一次跟朋友去古城公園游玩,拍了幾張照片,隨手發到了朋友圈,晚上回家后,就看到了母親的詢問留言,這是哪里?跟誰去的?讓曉靜煩惱不已。
“本來發朋友圈就是很隨意的一下抒發感情,可現在感覺在父母面前沒有隱私了,所以也不在朋友圈發任何東西了。”曉靜無奈地說。
對此,父母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微信可以拉近父母與兒女間的距離。”家住新開路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兒子現在河南上大學,沒事的時候與兒子在微信上聊聊天也不錯。“兒子經常在微信的朋友圈內發信息,我都會關注,因為這可以讓我從側面了解兒子,同時也能適當的提些建議。”張女士說,雖然有時候也能感覺到兒子的反感情緒,但不管怎樣這是父母出于對子女的關心。
那么,家長與兒女之間通過微信應當怎樣相處呢?3月12日,記者見到了華夏心理咨詢師培訓中心的心理咨詢師竇躍武,“首先,做為子女應當理解父母的苦心,雖然父母過多地參與會讓你感到約束,但這是父母對于兒女的關愛,不應當直接拉黑或者用過激的語言反對父母的參與,應當巧妙與父母溝通,讓他們對自己‘放手’。”竇躍武說。
竇躍武建議家長,多給孩子一些私人空間,同時也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其實微信只是孩子在生活及工作中的一種情感宣泄,父母不必太過敏感,對于孩子微信里發表的信息,家長不要輕易參與,如果沒有大問題,靜靜地關注就可以了,過多地參與往往會適得其反。(田志華 刁慧慧)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