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電筒、飲用水、創可貼……這些我們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很多人家里都不缺。但卻很少有人想過要把它們歸置在一處,做成一個災害應急包?
5月12日是我國第六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城鎮化與減災”。“@央視新聞”之前列出過一張‘家庭應急用品清單’,其中包括應急工具、衣物、飲用水、食品、藥品等。”堯都區地震局辦公室負責人席棟宜建議,這些用品最好做成一個應急包,放置在床邊,以備急用。
據了解,“@央視新聞”列出的“家庭應急用品清單”中,很多都是家庭常見的物品,比如手電筒、多用刀、電池,藥品類的棉簽、創可貼、消炎藥等。不過,這些常用的應急物品,卻很少有家庭把它們放置在一處,做成一個應急包。就此問題記者隨機采訪了不同年齡段的部分市民,家里常備應急包的市民寥寥無幾。
80后市民鄧女士說,之前也接觸過一些防震減災的常識,了解過應急包的重要作用,而且她還曾看到報道說,有一名受災人員因為家里有應急包,在災難發生后,不僅用這些物品自救,還幫助了其他人,“因為這樣的災難沒有在自己的身邊發生過,也就很難培養這樣的防災減災意識。”
平時酷愛自助旅游的徐先生家里就有這樣一個應急包。“其實一開始并不是為了應對災害,而是出去旅游的時候,需要準備些應急用品。”徐先生說,“因為自己熱衷自助游,網上的各種攻略和驢友提供的經驗,都是說出門在外的時候要有這樣的一個應急包,后來就形成了習慣,平常放在家里顯眼的位置,出去旅游的時候就帶著。”
據徐先生介紹,他家的應急包是個小書包樣式,他說這個包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防水。“包里面像手電、火柴甚至藥品一類的東西,都是不能受潮的。當然,應急包里的東西也是要常換常新的,餅干、礦泉水一類的不用說,就是藥品也有保質期。”
在“@央視新聞”提供的“家庭應急用品清單”的基礎上,席棟宜建議市民可以多添一樣——哨子。“如果發生地震這樣的災害,要保存體力等待救援,哨子就很有用了。”席棟宜說,應急包最好是放在床邊,這樣晚上發生意外也好急用。和準備應急包相比,家庭防災意識的提高更重要。“像電器自燃這樣的火災,不能用水來滅,而滅火器又有保質期,所以家用滅火毯就更實用。但一般家庭沒有這個意識,很少會配備這樣的滅火毯。所以席棟宜說,提高家庭的防災意識很重要,不能對災害存有僥幸心理。”
采訪中一提到自然災害,很多人都會想起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這些似乎并不常見。但實際上,我們常見的暴雨、雷電、冰雹,甚至是持續性的高溫、霧霾天氣,都是自然災害的一種。遇到這些“要命”的自然災害怎么辦?席棟宜也列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比如暴雨時如果市民正在行車,而車在積水中已經熄火,切勿試圖啟動發動機,當水漫進車里時,要迅速離開車輛。而遇到雷電時,要關閉家用電器、拔掉電源插頭,遠離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及電力設備,不使用電話手機和太陽能熱水器。
這些防災減災常識,也需要我們平時關注留心。正所謂“平時留心一眼,災時救你一命。”
記者 景文婷
責任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