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國公布了到2020年為止的減排目標:單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45%。美國則承諾,10年后溫室氣體排放將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17%。盡管中國的減排力度大于美國,但這個時刻中美相繼做出減排承諾,讓各國為之一振。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雖然實現上述行動目標,中國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但中國將盡最大可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全球氣候不斷做出貢獻。一個“艱苦卓絕”,形象說明了中國對兌現這一承諾做出的思想準備。
誰都承認,環境保護不利的惡果已經出現,節能減排是對國家長期發展有利的大事。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包括美國在內的不少國家,一直不愿給出具體的、有約束力的硬指標。其根本原因就是,這會涉及國內企業的利益和整體產業發展,要為此減少大量的收入。但從長遠看,現代國家的長遠發展,不能總是依賴高能耗產業。二者的博弈,實際上是現代政府主導下的產業升級過程,也是全社會參與的國際責任兌現。從這個角度上說,發達國家需要承擔更多責任,不僅僅是承諾自己的減排目標,也包括對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
可能有人會覺得,減排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的確,減排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多方合作。但承諾減排比例,本身也就是倒逼,即倒逼經濟發展類型的轉變。長期以來,我國不少地區一直單純強調GDP的增長,忽略增長過程中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這使得能源、化工和房地產行業等碳排放大戶,長期占據GDP的榜首。這種局面需要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新能源的替代產品也需要盡快成熟。
減排的另一關鍵,更在于產業鏈條的全系更新。倒逼產業鏈條的更新,需要在節能和減排兩方面共同努力。節能是各國比較容易實現的目標,人們也很容易理解;但從減排的方面看,由于觸及各個企業的生產成本,而難以實現。國家發改委的專家曾舉過一個例子,在各國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的同時,有沒有人注意到電池的生產過程是否環保?這就是全系的概念,就是節能和減排相適應的局面。
倒逼式的發展,從客觀上是世界對中國的期待,從主觀上也是中國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尤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企業更新的頻率較快,企業利益集團的形成還不太穩固,有改革與自我更新的需要。因此在博弈之后,即便沒有外在的壓力,我們也需要對自身負責的發展規劃。承諾出現,只是加快了這個進程。這就仿佛負重的急行軍,既要快,又要科學。
在這段時期內,包括中國、巴西、俄羅斯等金磚四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相繼出臺了具體減排指標。這給12月份將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氣候變化峰會,排除了初期障礙,讓各國在峰會上可以面對更加深入和實質的問題。能否有國際性的、有約束力的減排方案出臺,會考驗各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12月初,中美兩國領導人將會在哥本哈根見面,參與全球氣候峰會。這個峰會將會決定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后的國際減排方案。如果大家還難以達成共識,那么,領導人們不妨走進電影院,去看看羅蘭·艾默里奇的《2012》,共同感受那個洪水滔天的時候。盡管那是虛構的,但一樣表達了人類共同的關注。(新京報社論)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足球膿包不擠干凈還是膿包
下一篇: 不能將官員違法行為輕描淡寫為“作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