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一兩元附加費是以司機收入為名,拿乘客利益開刀,變相漲價,再次暴露了有關部門缺乏改革出租車管理體制和價格機制的魄力和勇氣。而改革的滯后正是出租車運營領域各種矛盾的根源所在
周六,我在家附近一個紅綠燈前被堵了半個小時過不去,同車的朋友下車“巡視”發現,路邊兩輛出租車的司機與乘客發生爭吵,遲遲結不了賬,造成后車擁堵。從爭吵聲中得知,乘客不愿多交一元的燃油附加費,認為收得不合理。司機執意不肯免,稱乘客耍賴。雙方甚至言稱要就此對簿公堂。
周日,我照例帶孩子去離家兩公里左右的一家大超市購物。我們通常走著去、打車回。以前,總有不少出租車在超市門前“趴活兒”,十塊錢到家很方便。這次等了半個多小時也沒車,終于打到車,司機師傅的解釋讓我茅塞頓開:因為起步價10塊錢的里程之內不收一元附加費,而多數從超市出來的人車程超不過起步價。現在五六公里的活兒最劃算,自然沒司機在超市門口“趴著”。這就難怪出租車又開始挑肥揀瘦。
因為一兩元錢給百姓出行帶來如此不便,我們禁不住要問:為什么每次油價上漲都要百姓買單?每月高達四五千元的出租車份兒錢為何不能降一降?相關的管理費用就不能節約一點兒?
表面上看,加收附加費是在關注司機收入,體現對司機的民生關懷,本無可厚非。但從客源這個根本上看,實際上減少了他們的收入來源,類似于竭澤而漁。重慶在加收兩元附加費后,空載率上升了約30%,就表明乘客和司機同樣看重這一兩元。以司機收入為名,拿乘客利益開刀,變相漲價,不僅不厚道,也再次暴露了有關部門缺乏改革出租車管理體制和價格機制的魄力和勇氣,而改革的滯后正是出租車運營領域各種矛盾的根源所在。
一直以來,出租車管理公司在整個出租車管理體制中似乎成了一個不能碰的“堡壘”,不論油價上漲,還是出租車司機要求提高待遇,抑或百姓遭遇拒載等,都難見管理公司出面承擔責任并采取相應的舉措加以解決,就更別說降低份兒錢了。管理公司無論什么情況都旱澇保收,穩坐釣魚臺。相對于公司,司機處于弱勢地位,只能在承運市場找轍彌補,于是拒載、調表、欺負外地人等現象屢見不鮮,而讓乘客利益受損的根源是不盡合理的高額份兒錢。
當然,經常打車的人不是低收入者,不少人還是白領,甚至中產階層,他們不會因為一兩元錢而捉襟見肘。但這不等于說他們的利益不需要保護。事實上,正是這部分人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只有創造條件讓更多的人成為中產階層,并切實保護這部分人的合法權益,才能推進橄欖形收入結構的形成,從而推動共同富裕的和諧社會建設進程。
我們期盼,有關部門能真正從關注民生的角度,碰一碰出租車管理體制和價格機制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破除這個領域的壟斷,讓更多的企業參與競爭,給出合理的出租車價格,提高出租車管理水平,徹底解決出租車承運市場的本質問題,促其健康發展。 (人民日報 富子梅)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公眾能接受的道歉才算道歉
下一篇: 不能漠視“少數人”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