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天價煙”局長周久耕的結局相似,這回,又讓網民猜對了。
想當初,馮云生與國家機關搶時間,與即將失效的權力賽跑,讓權力變現。而面對這樣明顯違規的舉動,有關部門先是反應遲鈍,而后幫馮云生“善后”,表現了對民意的冷漠。
“如果沒有利益,局長怎么會廢寢忘食地‘工作’?”這是當時網上的質疑,也是普通民眾的第一反應。常識表明,亂象背后必有權力作怪的魅影。公眾由于核心信息的缺失,在權威部門的不管不問的情況下,基于常識的判斷和出于反腐敗的義憤,只能選擇以“傳言”和“網友曝”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非獨這一事件使然。只要略微總結一下,就會發現這樣一個傳播規律:網友曝一內幕,輿論反響強烈,相關信息越聚越多,但有關部門經常輕描淡寫,親自辟謠;網絡輿論更加激憤,終于驚動上級調查,一查就查出大問題。
如今,“網友曝”的“傳言”,已經成為一種頗具殺傷力的非正常舉報方式。有關職能部門每每在辟謠、否認、解釋幾個回合后“落荒而逃”,公信力散落一地。傳言成為倒逼真相的路徑,這種非正常方式的形成,根子在于權威信息機關出于既得利益考量,不得不用一個謊言掩蓋另一個謊言,以至于尾大不掉,騎虎難下。
在這種環境里,原有的有效傳播機制被侵蝕,政府公信被消解,社會所付出的機會成本過于高昂。對此,即便獲得了許多“慘勝”,但我們除了無奈和嘆息,還能高興起來嗎?(新京報 肖余恨 大學教師)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拆遷補償需要什么樣的市場價
下一篇: 智庫的功用不是打造紙面上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