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養成教育、禮儀教育在各學校都叫得很響,大會上講、班會上講、課堂上還講。學生們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在校園里表現出彬彬有禮的一面。可是,學生們好了,也有一些老師的表現卻不怎么盡人意。
有幾次,筆者在校園里采訪,偶爾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熱情地問候老師好,可老師呢,有的目無表情,有的僅是點一下頭,弄得學生有些失望地走開了。還有一次,和一位老師聊天,她竟然說:孩子們要幫我做事,我常會微笑拒絕……”
由此想問,學生對老師表現出了熱情、尊敬的一面,老師為什么就不能給以熱情溫暖的回應呢?學生一次、二次向你表達了尊敬和善意,你沒有回應,那么,還會有第三次、第四次嗎?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這樣做會促進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嗎?
后來,請教一位專家,他這樣說:這些問候和幫助,老師應該接受,而且還要表現出非常高興的樣子。雖說老師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但在適當的時候,向孩子“索取”一下,也可以滿足他們的感恩心愿,這對小學生來說,所起的作用有時比表揚還有效!”
回想起自己當學生時,偶爾陪老師走一段路、給老師打一次水、老師拍拍自己的肩膀,也會激動興奮好一陣子。由此,作為老師,應該完全無私地愛自己的學生,同時也不要忘了,要給學生表達愛意和敬意的機會——回應他們的問候,適當地“暴露”自己的一些弱點,有選擇地接受他們的幫助,會讓他們感到老師也是可親可敬的人,會滿足他們的自尊心,找到被需要的感覺,這也是成全他們的愛。正是在這種以互相關愛為基礎的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中,師生的情感才能得到充分交流與發展,學生的人格才能得到熏陶和升華,才能在一個愉快的環境中主動、積極地學習。
孩子們被需要的笑臉,正回應了老師被學生需要時的那一份滿足。人與人之間,就需要愛的互動,高素質的老師才會培養出高水平的接班人。
郭璞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節日菜價還需再“給力”
下一篇: “常回家看看”唱進《老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