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
將人們每日排便的方式定為世界日,這估計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其實,人類從出生之日起,每天便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方便”,再大的官、再高貴的人,在“方便”方面都與常人無異。
有了人的社會,就需要“方便”,有了人類聚居和城市的誕生后,便有了公共方便的地方——公廁。數千年來,公廁經歷了露天到室內、由茅坑到茅房、由旱廁到水廁、由簡易到現代的發展過程。1852年,世界第一座抽水馬桶式公廁在英國倫敦誕生,標志著人類廁所文明進入新時代。2001年,由新加坡商人沈銳華發起的世界廁所組織在新加坡成立,第一次廁所峰會決定將每年11月19日定為“世界廁所日”,標志著廁所問題第一次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從四千多年前堯王建立“天下第一都”后,人們為了“方便”需要,便有了公廁。在此后的數千年里,作為第一都的臨汾古城也與全國一樣先后經歷了露天、茅坑、水廁、現代的發展過程。
數年前,針對臨汾城市公廁的臟亂差現象,筆者曾寫過短評《透過過“出口”看文》,呼吁社會及政府關注臨汾城市公廁的發展和建設。去年秋后的一天,筆者路過平陽廣場西南角,見一漂亮的建筑矗立眼前,走近一看,是一座公廁,便掏錢準備進入,沒想到管理人員一擺手,不要錢,進入一看,漂亮瓷磚貼面、豪華的公廁竟然比家中的衛生間還漂亮。臨汾的公廁短短幾年就發生這么大的變化,隨后,鼓樓廣場、貢院街、信合路等等人流量大的地方皆出現一座座座亮的公廁。據不完全統計,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臨汾已經建成覆蓋全市共150余座標準化公廁,而且全部實行免費服務。筆者多次去不同地方的公廁方便,發現每座公廁都干凈整潔,幾乎沒有異味。如今的臨汾人,再不用憋著肚子滿大街找廁所,也不用“內急”躲墻角、花池解手,公廁成為市民茶余飯后的一個焦點話題。
我市的公廁建設管理,走在了全省、全國的前頭,而且廁所還打造出一種文化品牌,今年全國環衛職工之友、市長助理、市住建局局長宿青平應邀參加第11屆“世界公廁峰會”,獨樹一幟的公廁文化悄悄影響著市民的生活和習慣,一個從公廁抓起,市民生活和健康的新文明正在臨汾悄然興起。
公廁的興建,凝結著市委、市政府及建設局等相關單位人員的心血,彰顯了一切為了人民生活方便的執政理念。臨汾的“公廁革命”迅速而又成功,但在公廁建成后,如何實施長久有效的管理,也是擺在有關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筆者在一些公廁看到,每個清潔員從毛巾、殺蟲劑、垃圾袋、掃帚、消毒液、口罩等大小物件都有詳細的記錄,還有許多市民的留言和建議。小小小記錄,體現的是臨汾公廁細致入微的服務水平,展現的是臨汾環衛“辛苦我一人,方便千萬家”的高尚情懷。而對如此干凈、整潔、舒適、漂亮的公廁,作為臨汾人,我們理應自覺地愛護公廁設施,維護公廁衛生,在我們享受“方便”的同時,做一個文明高尚的臨汾人!文/來祥生
【責任編輯: 張君宇】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切莫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
下一篇: 品質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