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社會生活中誠信缺失問題日益凸顯。那么,誠信缺失將給社會系統帶來怎樣的危害,導致社會失信的深層原因有哪些,如何加強征信體系建設,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據《光明日報》)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千古信條。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然而,近年來,失信事件頻發。三鹿“毒奶粉”事件、“周老虎”事件、唐駿“學歷門”、河北大學校長“抄襲門”、家樂福價格“欺詐門”、“瘦肉精”、“染色饅頭”事件、郭美美美與十字會、“達芬奇”造假風波、地溝油、“三亞宰客”事件………不勝枚舉的寒心事,讓人真的不敢再隨便相信什么。
誠信缺失、不講信用,不僅危害經濟社會發展,破壞市場和社會秩序,而且損害社會公正,損害群眾利益,妨礙民族和社會文明進步,甚至影響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損害了國家聲譽。比如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不但以數萬名兒童的生命和健康為代價,也使國內外消費者對我國的食品安全產生信任危機,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極大損害。在“染色饅頭”事件發生兩天后,溫家寶總理即對此發表看法,稱這些惡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當前,政府誠信缺失已成為社會關注熱點。專家表示,在政府誠信缺失方面,主要體現在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門政策多變、不守承諾、隨意性大、暗箱操作、虛報成績等。以政府采購領域為例,實行政府采購,本意是引入競爭、節省開支,可政府采購領域卻往往成為腐敗的重災區,甚至出現了海口市一個“五無”空殼公司——海口星海利達軟件開發有限公司贏得590萬元政府采購大單的奇聞。
如何重建社會信用體系?專家指出,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必須以法治為基礎,從構建完善的誠信體系入手。對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要求各級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社會誠信和信用體系建設,通過完善制度、加強教育,努力營造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社會信用環境,使誠實守信者得到保護、作假失信者受到懲戒,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改革和發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鄭軻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罰沒物資不能是筆“糊涂賬”
下一篇: 新“村官”要善理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