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70多歲的李大媽致電本報熱線電話,農村來的她說孩子都在臨汾打工,她在家里閑不住,為了免孩子們的牽掛,她也來臨汾在市區(qū)體育北街賣報刊雜志,每天在大街上賣報刊雜志,可以賺點零花錢,還不累孩子們,自己也不寂寞。但是人老了,難免有時犯糊涂。就在前天,有一對兒二十七八歲的小夫妻給了50元買了一本3元錢的雜志,李大媽給他們找了錢。但他們走后半個多小時又返了回來,問李大媽錢是不是找錯了?樸實的李大媽趕緊問是不是少找了?沒想到那對兒小夫妻說:大媽,我們給了您50元,應該找47元,您給我們找了57元,多了10元,到家發(fā)現不對,我們趕緊給您還回來了,您這么大年紀不容易,我們不還回來,心里不安。”聽了小夫妻的話,李大媽很是感激。她不住地給記者說:這對兒小夫妻可真是好人,不昧良心,城里人素質真高。
只可惜沒有問他們叫什么名字。”雖然僅僅是10元錢,但這對兒小夫妻的舉動卻溫暖了農村來的李大媽。
李大媽的轉述,讓我的內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這一份感動讓我聯想到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之所以能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力量,是因為那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人物,他們真實地把美好善良的種子播撒,那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點亮了我們的目光,震撼了我們的心靈,沖擊了我們的靈魂,弘揚了人性的真善美。
轉眼就到了3月份,1963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在《人民日報》發(fā)表。此后,全國廣泛開展了學習雷鋒的活動。在這個春天之后的每一天,讓我們學習雷鋒精神,銘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尤其作為一個媒體人,我們的文字,我們的編輯思想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標準和生活態(tài)度。當今時代,人心浮躁,當受眾天天沉溺于膚淺的娛樂,津津樂道于市井俚聞,眼光就無法穿越身邊的是非,更無法獲取積極向上的力量。
是以此,寫下了這段文字。(衛(wèi)紅麗)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用新思路解決煤氣管網供氣不均衡問題
下一篇: 物質獎勵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