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孩子們在作業中痛苦掙扎,家長在繁重的作業管理中生氣,教師在繁重的作業批改中勞累……作業之痛正成為家庭之痛、學校之痛。
近20年來,我國在假期設計方面進步非常快,到目前,大體可以和國際接軌了,人們休假的時間越來越多。但是,最需要自由和游戲的孩子們的作業從不打折,除此之外,周六和周日還要上各種輔導班。當然,最為恐怖的是,作業已開始滲透進幼兒園,幼兒園也有了小學化的傾向。
出現這種情況,部分是由于社會的浮躁引起成人的急功近利所致,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們對教育規律的無知或無視,認為多寫作業就可以讓孩子學得更好。事實上,一種學習活動如果不能喚起學生的熱情,而是令他們厭惡的話,它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智力發育都是非常有害的。那些過多重復的作業最容易消磨孩子的學習興趣,甚至于過多的作業,常常讓孩子如驢拉磨般陷入機械地學習,喪失了思考的靈性和對知識的敏感度。
不理解休息的意義,其實也就不了解什么是教育。游戲、生活和閱讀都是孩子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是為了下一步學習積蓄更多的能量。作業如果對這些活動形成擠占,其實就是對孩子學習機會的剝奪。
讓孩子減負,首先要從減作業開始。根本解決之道就在于,改革學校和中小學生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習的效率。孩子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學校要把管理重點放在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上,而不是低效率的對學生業余時間的壓榨。同時,應該重新定義“作業”的概念,改變傳統思路,賦予其更多的內容,把游戲、勞動、閱讀、藝術教育大量引入孩子的生活,讓孩子的人格得到健康成長。
郭璞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將“五四”精神發揚光大
下一篇: 從自身做起 抵制“網絡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