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已經成為大家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圖騰符號。逢年過節,或歡歡喜喜、熱熱鬧鬧,或延續習俗、傳承記憶本無可厚非,但當節日中間夾雜上個別不文明行為,就會因小失大,使原本熱烈、莊重的“節日盛筵”變了味道。
我國傳統節日很多,遠的不說,就說春節前的臘八節,杭州市民爭搶寺廟布施臘八粥的事件被媒體曝光,很多市民生活并不貧困,甚至不少屬于富裕階層,但也參與到爭搶的行列,著實讓人費解。我想,不少人在本意傳播文明情結的臘八節喝下這碗粥,是不是會嘗出些許苦澀。到了春節,北京市出臺的分區限燃煙花爆竹的措施又讓人頓時眼前一亮,春節期間電視鏡頭中的北京夜景并未受到這一措施影響,反倒是讓人看到了首都久違的華彩靚影。
其實早些時候,不少媒體就報道過清明節人們盲目跟風攀比,忽視生態環境、文物遺存,過度燒香拜佛、燃燒紙錢等不文明的現象。通過輿論的引導和公眾認知水平的提高,這些現象逐年減少,甚至近年每逢清明時節,便會陸續興起鮮花祭祖、清茶掃墓、栽植松柏等綠色環保的祭奠方式,并且能夠迅速在社會上形成了共識。所以,傳統節日中一些值得商榷的習俗和行為,當影響到群眾的正常生活或公共利益時并非一成不變,通過輿論引導和社會討論,也可以緊跟時代步伐獲得到改良和升級。
傳統節日中文明的缺失,從小處講,會給身邊的家人、特別是幼小孩童做出不好的“榜樣”,從心理上帶來不良的影響;從大處來說,每個人舉手投足間體現出的不僅僅只是個人的素質,而且可以窺斑見豹,折射出整座城市的社會風尚。
轉眼之間,元宵佳節又要到了,我們呼喚:傳統節日文明來過。當您走入景區,在欣賞五彩繽紛的元宵燈展時,別忘了手下留情,切勿亂丟垃圾、亂刻亂畫,同時要懂得尊老愛幼、維護秩序,用自己的一個善舉、一片溫情照亮我們的家園,讓每個人都能安享節日和諧溫馨的時刻。(錫剛)
責任編輯:李甲
上一篇: 關鍵在會場之外
下一篇: 上好“壓歲錢”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