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9月2日報道:在大學生們忙著開始迎接大學生活時,家住成都槐樹店路的玲玲,卻在為上大學的事和父親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談判。雖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錄取通知書,但玲玲的父親固執地認為“讀書無用”,他寧愿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愿“扔幾萬元學費打水漂”。
玲玲父親稱的“撿垃圾都比讀書強”,在網上引起眾多網友的共鳴。其實,新的“讀書無用論”在如今許多農村流行,折射出社會對大學教育的不滿情緒。
筆者的家鄉是一個純農業鄉村,曾經許多村民都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勒緊褲帶供兒女讀書上大學。但近幾年他們卻發現,讀大學不僅沒有改變命運,反而讓自己的家更貧困。有村民給筆者算過一筆賬,孩子從初中開始外出打餅子,每年可掙四五萬,十年就可掙四五十萬,這在當地農村,蓋房子、娶媳婦、置家什全都夠了。而從初中升到高中再到大學,沒有十幾萬的學費下不來,一反一正把五六十萬折里面去了,孩子大學畢業了,還找不到工作,成了城里不待見、農村不待見,兩頭不落好的“人才”,而且上完大學的孩子,再讓他們去干打餅子等吃苦的活兒,已經根本不可能。十幾年培養一個“廢物”,這樣的“投資賬”算得筆者是啞口無言。
中國的大學教育曾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各類人才,如今他們已經成為社會各個行業的中堅力量,但毋庸諱言,由于大學擴招,許多學校已經淪為賺錢的工具,學生在學校里學到的是僵化的知識,出來與社會實踐和崗位需要完全脫節,為了工作上崗,還得重新“回爐”,再行“深造”,一些大學生迷信研究生、博士生,一路升上去才發現,研究生的就業并不比大學生好到哪里,又白白浪費三年光陰。
如今,在高等教育中,許多學生為了混一張文憑而苦過“四六級”,但當發現文憑不值錢,僅憑一張文憑找不到好工作時,就破罐子破摔,談對象高消費,到頭來什么沒學會,倒學會“啃老”享受,成為社會和家庭的“無用”之人。
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還在于如今許多大學辦學嚴重同質化,甚至有的學校、專業教育嚴重空心化,培養出的大學生千人一面,毫無個性。
與大學生就業找工作的窘境相比,近幾年,我國的一些職業高校和中專卻出現火爆現象。這些職校培養出的畢業生憑著自己的一門技能很快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讓每一個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國民素質普遍提高的有效途徑,作為高校,要提高辦學質量,提高教育回報率,要教給學生切實可用的知識,少些擴招功利化,別讓考試、拿證等誤了學生真正學習的目的,并增加職業教育和人生規劃等課程,真正重視學生自強自立意識和能力培養,讓學生出了校門即成為社會有用之人,如此,“上大學無用說”才能真正消止!(文/來祥生)
責任編輯:李甲
上一篇: 讓傷童虐童不再!
下一篇: 當美國藏家遇上作偽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