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曾一度是微博熱門話題,但凡有些思想的人都會讀懂這句話背后的意思,在我看來這既是諷刺,更是將軍。對于地方政府,特別是環保部門而言,不對水域污染治理下壯士斷腕的決心,不對取締沿岸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動真格,治污行動不能夠雷厲風行,一般還真難有“應邀”下河游泳的勇氣。
7日上午,1000多名市民從蘭溪市中洲公園陽光沙灘下水橫渡蘭江,和他們一同下水的,還有金華市副市長張偉亞、蘭溪市委書記吳國成以及金華各縣市區、衢州市龍游縣的環保局正副局長15人。(9月8日《錢江晚報》)不可否認,這是一場規模盛大,并且由當地官員參與的高調的環保秀,之所以能贏得肯定多于批判,不僅在于它率先回應了網友“邀約”的態度,更在于這種秀的背后是浙江全省規模空前的“治水”行動。正如浙江省政府有關負責人在年初回應“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這一事件時指出,衡量環境有沒有改善,不能僅僅停留在統計數據上,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感受怎么樣。水質的好壞,用能否下河游泳來衡量很粗淺,但是卻也最為直觀。市領導和環保局長帶頭下河游泳,其積極意義就在于證明了政府層面對生存環境問題的關切,同時也是對環保工作開展效果的生動宣講,這遠比一堆讓人云里霧里的空洞數字更有說服力,更能取信于民。
重視老百姓的感受,并未否定統計數據的科學性,畢竟人的感受千差萬別,有人對水質敏感,相反有人則反應遲鈍。科學的統計數據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為因素的干擾,理應是最具說服力的證據。頗為遺憾的是,由于社會信譽滑坡、政府信譽不佳等的負面影響,此類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常常會遭受質疑,信感受比信數據更真實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水質如何,唯有老百姓的切身感受與科學的統計數據相互佐證,環保局長下河游泳”才不會成為單純的一場秀而已。
把能否下河游泳作為檢驗水質好壞的標準其實已經很低。然而,恰恰是這樣極低的標準,在千萬條河流中達標的仍屈指可數。如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越來越不被待見,河流治理、環境改善必將是大勢所趨。此次浙江蘭溪組織千人“保護母親河,暢游蘭江水”,算是開了個好頭,當前這樣的“環保秀”多多益善。待到環境根本性改善了,環保秀”也就該壽終正寢了。(文/孫宗林)
責任編輯:李甲
上一篇: 收買民意,歪心思坑民不淺
下一篇: 教師節擬改期 請先改種種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