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家長訓斥自己的孩子,不干正經事,做這做那有什么用?或者玩這玩那有什么用?有項調查研究顯示:超八成的家長認為,所謂正經事或者有用的事無不與學習相關。
有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70年代,有位韓國的小女孩,某日忽發奇想,對她爸爸說:我想學中國話。爸爸問為什么?小女孩回答:感覺好玩!爸爸很開明,就說:感覺好玩就學唄。于是,這個小女孩就四處找人學中國話。鄰居們都議論紛紛:中國這么窮,學中文有什么用?然而,世事難料,誰也不曾想到,21世紀以來,中國忽然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年的那個小女孩已為人妻,在家做著全職太太。不想,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其丈夫失去了工作。她發愁得一夜未眠,突然想起自己的一技之長:會說中文!于是,她發出了求職申請,很快便收到了幾家公司的面試通知。不久,她就攜全家到上海一家韓國公司就職了。
看了這則故事,很多人都會發出感慨:能夠以開明的胸懷讓孩子學看似“無用”的東西,小女孩的父親真有眼光!
其實,何止這個韓國小女孩,世界上大凡我們所知道的偉人,他們無不是從習得自己感興趣的“不干正經事”而有所成就。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青少年時曾經不顧父母的反對,整天搗弄計算機,甚至后來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從哈佛退了學,全身心地投入到計算機的事業中來,終于成就了今天的成功。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若不是整天研究“打鳥、養狗、捉老鼠”等“無用”的事,也不會成就他的一番偉業,從而改變人類對生物進化的認識。一顆獨立的螺絲也許毫無作用,但卻在航天飛船上決定了關鍵。金子與泥土相比,相信泥土的價值更大。
現代社會,我們的教育大都強調“學以致用”,要求學得實際而功利的東西。然而,現在我們的課堂、作業,甚至師長的言語都指向了所謂“有用”的東西:將來能考上好的學校、能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結果,我們的教育所看到的是各式的作業、訓練、輔導班,孩子們無不為此而忙碌。仔細想想,沒有了自由、閑暇的時間,又怎能期望他們產生什么思想與成就?
其實,孩子的學習并不一定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許多社會知識比如社會交往、合作與管理以及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重要。我們在努力培養孩子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了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及健全的人格,這樣才能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展。
哲學大師莊子曾云: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今天的生態學觀點亦認為“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無用”亦可“有用”,有用”或可“無用”,這些觀點充滿了辯證的意味。 張錦秀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下一篇: 立法禁止“啃老”背后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