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座挨罵、不讓座挨打、不讓座就將車攔住誰都甭想走……打開百度網頁搜“讓座”二字,各種關于因讓座而引發沖突的新聞鋪天蓋地。
在鄭州,一位近70歲的老人在公交車上因讓座問題,與一個年輕人發生爭執和肢體沖突,之后老人倒在公交車上再也沒有醒來;在武漢,一位年輕人因為沒有給老人讓座而遭遇了5名老人的群毆;在保定,一老人和一婦女僅僅因為別人不讓座,就不顧全車乘客的利益和正常的交通秩序,攔車長達兩小時……最近,讓座之爭”不斷在一些地方的公交車上上演。讓座之爭”誰之過?如何化解這一不和諧的社會現象,成為人們茶余飯后探討的熱點話題。
無可厚非,我們鼓勵公交讓座,但應當理清的是,讓座并非公民的法定義務,而是一個道德問題。我們對主動讓座者應當鼓勵和表揚,對不讓座者也不該進行過多的苛責,更不能因此而對其采取過激行為。道德問題是不能靠暴力解決,或以維護道德的名義施行暴力,這是對道德的損害。因此,不管是在公交車上,還是在整個社會,不管是讓座,還是需要幫助,只有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才能收獲道德的善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讓座這件小事上,人們的態度和做法,足以折射出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和文明程度。該不該讓,何時讓,讓了是否受到尊重,不讓引發什么反應,無不反映出這個社會人心的冷暖。試想,如果在公交車上年輕人能照顧到老人體弱的特點而主動讓座,那么很多糾紛根本不會發生;如果老年人能夠體諒一些年輕人上班后的疲態,或許強行要求他人讓座的尷尬也不會出現。倘若彼此都不為對方著想,都想著要自己好,不管別人好不好,那么糾紛與沖突就在所難免了。
因此,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問題,用文明的方式來化解矛盾,如此一來,我們的生活也會更加順心。 盧婷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充分認識村“兩委”換屆的重要意義
下一篇: “村官”就要有村官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