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5月25日,國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國首批“全國旅游價格信得過景區”,有1801個景區上榜。然而,這個名單一經公布就遭到了各方質疑和吐槽。
據報道,為進一步深化景區門票價格管理改革工作,2015年3月,國家旅游局在全國景區行業啟動開展了為期三年的創建“全國旅游價格信得過景區”活動。此活動針對景區一票制、價格無欺詐、特殊人群優惠、預約優惠、公布價格構成、三年不漲價等社會關注的核心問題,對參與創建景區限定了六條承諾條款。目前,全國30個省、區、市1801家旅游景區參與了此項活動并簽署了承諾書,而這1801個景區恰恰全部上了榜,如此高的上榜率,難怪會有網友調侃:有一種評選,叫參加了就能入選。
這樣的“信得過”名單,實際上公眾是“信不過”的。一則,景區只要自行宣布遵守六條承諾,就可以被認定“信得過”,卻忽視了景區門票整體過高的事實。二則,此前的“限漲令”之類尚且管不住各家景區漲價的沖動,那么一個有自律意味兒的“自我承 諾”能否抑制他們的蠢蠢欲動值得懷疑。三則,一些不久前被曝光的問題景區也赫然在列,更使人對名單的客觀性發生了懷疑。這個名單雖然揪住了“價格”這個關鍵,但在景區公益性缺失,難以擺脫門票依賴的前提下,很容易成為旅游業界的一次自娛自樂。
“信得過”是一種口碑,不是旅游部門公布一個冗長名單就ok了,歸根到底要游客說了才算。而對于游客而言,一個景區、景點是否信得過,又絕不僅僅局限于六條承諾條款,景區內各種設施是否配套齊全、一票”是否游有所值、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咋樣、存不存在黑心導游等等都是評價標準。與公布“信得過”名單相比,公眾更希望看到“信不過”景區的名單,通過媒體曝光為其權益加上一道保障,從而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解決景區價格方面的種種問題,取信于民,比承諾、評比更為要緊的是加強監管,對那些隨意漲價、存在價格欺詐的景區依法依規進行懲戒,才能真正凈化旅游市場。(孫宗林)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