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到我市一所省級示范高中觀摩課堂。與以往看到的某些學校的課改不同,該校的課堂樸素、平實,更多的是學生在思考,老師的適當點撥,似乎沒有多少“新意”。閑時和一位觀摩的年輕老師聊天,他說,課堂不過爾爾,看來這所學校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么。
對此,筆者微笑,大不以為然。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體現和實現學校辦學思想的主陣地,如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上不去,那么學校的成績、聲譽必定受影響。據所觀摩學校校長介紹,他們極力推進自主學習,而推進自主學習簡單而有效的辦法就是給足學生時間,學校每個班每天都有兩節自主學習課,教師不能進教室,完全由學生自己安排學習內容。學校提出課改“兩絕”,即絕不代替學生思維、絕不做無用功。課堂上先讓學生圍繞學案中的問題,結合課本內容進行思考鉆研,讓他們討論、合作、探究之后,教師才能精要點撥,這樣確保教師的講解始終走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后。讓學生思考、探究、領悟、頓悟、討論、爭論,正是課堂的鐵定原則,思考是很關鍵的學習方式,思考就是與自己爭論。該校的課堂“不花哨”,要求教師的精要點撥不能連續超過15分鐘,且堅決禁止課堂上群答哄答,從時間上制止了教師的“一言堂”,也讓教師下意識地克服“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口頭禪,讓他們時刻關注課堂變化,更有效地與學生交流。
筆者看資料發現,這所學校的經驗總結沒有空話、套話,然而非常精煉,涉及的要點非常全面,操作性強。圍繞成績背后的取得,他們還做了許多工作,嚴格管理、攻心勵志等等,尤其是推出了校長信箱,從心理上疏解了學生們的叛逆情緒,絕對尊重學生的發言權,讓學生心情愉悅地投身到學習當中,最終取得優異的成績。
學校的生存發展無疑是無數個課堂的集合。如果把學生比作魚兒,那么課堂就是水,這其中的生態怎樣營造,全靠老師和校長。在課堂之外,老師們如何從教什么、怎么教向學什么、怎么學轉型、小組合作的探索和實踐、校長如何實現學校的專業引領、學校的管理如何給力課堂等等,這都是觀摩者需要細細研究、領悟的問題。時代已經向我們證明,課堂的含義已不僅僅拘泥于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實體課堂,更在于這課堂背后的很多隱性或顯性的研討、交流、反思、總結、學習和提升。所以說,我們要以謙卑的態度學習、思考、內化,這樣才能在觀摩活動中領會其神秘奧妙之處,避免流于形式。(郭璞)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