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疫情期間,上網課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對家長和孩子而言,通過知識付費,篩選出最需要的內容,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是一種有效的互聯網學習方式。
大數據分析報告指出,超過五成的網民有過不同形式的知識付費行為,比如訂閱付費資訊、付費下載資料、文章打賞等,充分享受到了網課學習的便利和樂趣。然而,隨著知識付費概念“火”起來,各類平臺一擁而上,知識付費行業呈現出良莠不齊的趨勢。從起初的眾多內容生產者拿出不少“干貨”“硬貨”,到經濟利益驅使下部分平臺運營者開始投機取巧,成為“知識中間商”、內容“剪刀手”和“搬運工”,令網民大失所望。
在朋友的介紹下,筆者曾在某知識付費平臺給孩子注冊了賬號,并興致勃勃地購買了“高效閱讀學習”“高情商訓練課”等課程。可在親身體驗中,孩子很快就發現了這些課程的“套路”:它們往往有誘人的標題,能夠精準抓住你的焦慮點,然后設置迷惑性強的簡介,仿佛只要聽了他們的課,就能根治你的焦慮,讓你走上人生巔峰。但是真正購買之后,就會發現余下的大半幾乎都是“注水”,并不能為解決問題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有學者曾把信息與知識分成短期功利型知識、中期理念型知識、長期修養型知識三類。其中,部分平臺的中期理念型知識乍看觀點犀利,頭頭是道,但仔細琢磨卻發現并沒有太多用處。營銷者盡管可以打著情懷的旗號吸引足夠多的受眾,但是一旦進入連環付費的迷局后,就有了騙人的嫌疑。
因此,家長和孩子要慎重選擇網課。知識付費只是一種學習渠道,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廣泛的閱讀涉獵和勤于向優秀的專家取經才是正道。只有選擇有價值的平臺,才能學到不摻水的、專業的、有含金量的知識,才能真正付有所值、學有所得、宅有所獲。(
郭璞)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