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今年的嚴峻就業形勢,我們不必諱疾忌醫。世界金融危機尚未扭轉,作為全球經濟鏈條中的一環,中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經濟受到沖擊是必然。而經濟受到影響必會波及就業,因此2009年就業壓力我們必須面對。
正是由于壓力,年剛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等部門就出臺了《關于應對當前經濟形勢穩定勞動關系的指導意見》,要求有關部門積極支持和鼓勵勞動關系雙方共同穩定就業局勢,加強對困難企業經濟性裁員的指導和管理。
應該說,這樣一個時機出臺這樣一個指導意見是及時的,也是必要的。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一個細胞,本身也有義務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在當前,不裁員或者少裁員,減少社會就業壓力就是在盡社會責任,因此鼓勵和約束企業穩定勞動關系是有必要的。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穩定就業的難點和重點是民營企業。一方面,民營經濟已經支撐了經濟半壁江山,民營經濟吸納就業已經超過國有企業;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又遠沒有國有企業“聽話”。有關部門一紙命令或許能管得住國有企業,但未必管得住民營企業。而民營企業“不聽話”也有它的道理,人家花的掙的都是自己的錢,沒有誰會真的為了社會責任去賠本賺吆喝。
所以,要做通民營企業的思想工作,讓它們少裁員或者不裁員,從道義上呼吁是必要的,但還得輔之以政策引導。你不讓他裁員就必須要讓他看到不裁員比裁員更有好處,他才會真正響應號召。否則,任何非出自企業心甘情愿的事情,一定不能長久和有效。
那么,經濟不景氣,企業為了壓縮成本,裁員是否就是最好的選擇呢?筆者看來,裁員或許是最簡單的辦法,但未必是最好的辦法,特別是對于中國的民營企業。
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因此對于任何企業,人才都應該是最寶貴的財富。中國的民營企業雖然經過了30年的改革開放,但是它們與國有企業面臨的環境仍然不盡相同。就拿用工來說,國有企業的困惑是“懶人走不了”,民營企業的難題卻是“能人留不住”。
對于為留不住“能人”、甚至為缺乏熟練工人而頭疼的民營企業來說,遇到了經營困難就簡單地“一裁了之”其實并不劃算。因為你辛辛苦苦地培養的人才走了,等寒冬過去,經濟復蘇,你就不得不從頭再來培養人才、培養熟練工人。而這不僅要再付出培訓成本,還需要一個培訓過程,而這個過程如果過長就很有可能導致失去競爭優勢,給企業造成更大的損失。
其實,已經有不少企業找到了裁員以外的“過冬”辦法,比如縮短工時,在崗培訓,輪崗輪休,適當減薪,等等。這些做法一是給社會減少了就業壓力,二是為企業今后的復蘇保留了人才。而更關鍵的是,廣大員工是會將心比心的。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經濟困難時期,你對員工不拋棄、不放棄,讓員工和企業一起共渡難關,在今后企業發展的征程上,員工才會真正和你一條心,民營企業才會走出留不住能人的困境。而這樣的企業,是具有競爭力的。(蕭 然)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還有哪些地方的官員財產不宜公開?
下一篇: 干旱把我們的目光從城市引向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