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翻閱身旁的一摞新書,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新近出版的一本《平陽風情》畫冊沉甸甸地拿在了手上,打開扉頁,一幅從未見過卻有倍覺熟悉的古城圖赫然入目。四四方方的城墻在汾河谷地簇擁著一個喧鬧的街市,這城墻穆然見證著人世滄桑。
我于是突然懷念起城墻來。記得在師大上學時,學校的西邊是有很長一截像模像樣的城墻遺存的,我們在上面既高談闊論世事,又羞澀地說一些愛情的話題。后來,離開學校、找工作、上班……不知道什么時候,那一截城墻居然不見了,蕩然無存,代之而起的是棟棟樓房!按說,以一個學府的胸 懷,以一個現代社會的肚量是應該能容納下一截已承載了數百年風雨的城墻的,可惜竟然不見了。
丟掉一截城墻不算是小事,但好像聽到的憤怒不多,后來我想明白了,不是憤怒不多,是憤怒的途徑不多,如果是現在,網絡上的聲音和唾沫一定會淹沒了那些要拆城墻的種種想法的。
對于那截城墻來說,網絡來的遲了些。
欣慰的是,我們還有一截城墻在,它是這個城市的記憶,是凝固的歲月,是板結的歷史,是古人擱淺到現代的一聲慨嘆。我們得去聆聽,得去珍惜。
隆墨
【責任編輯: 海道文】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我的團長我的團》,存在即合理
下一篇: 大學生入醫保要體現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