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周年將至,官方或民間的多種紀念、祭奠活動已經進入倒計時。這個特殊的日子,對于那場災難的幸存者來說,又是一次心理上的沖擊甚至折磨。相關部門、機構和所有關注震區的人們,應該盡早地、持續地為災難的幸存者提供心理援助,幫助他們邁過這道坎。
災難雖然已經成為過去,但失去親人之痛卻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弭。中科院心理所危機干預中心副主任史占彪說,在北川,20%到30%的人需要接受心理援助。干部和教師承受的壓力更大,比例更高。北川如此,整個災區的情況可以推論。而重建家園的忙碌與繁重,又使幸存者忽略或無暇顧及自己的心理撫慰或調整。因此,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這種刻骨銘心之痛就可能爆發。有專家提示,對此,相關地方政府或機構不能掉以輕心。
幸存者中干部的心理壓力往往大于普通群眾,是因為他們作為受害者同時又負有某種責任,還難免承受群眾這樣或那樣的責難。因為責任,他們不能放任自己的情緒,又缺乏宣泄的途徑與機會,所以很可能在特定的條件下發生“崩潰”。對于他們的心理疏導和干預,必須充分考慮到上述多種因素。
在恢復重建、周年活動中,震區干部們的工作繁重、忙碌,無暇表現出個人內心的壓力和痛苦,但這不等于他們不需要心理撫慰、援助,反而需要特別的關注。國家實行的“災后重建干部主題培訓”,包括了心理援助,十分必要而且及時。但正如有人指出的,以休息或旅游為主的方式往往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問題,培訓與疏導的內容、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使之更有針對性,也才能更有效。
在心理援助的需求上,普通群眾與干部、教師并沒有區別。因為普通,他們的壓力或痛苦甚至可能被忽視。但他們的人數卻以百萬計。他們心理上的創痛,沒有經歷過家破人亡災難的人是很難設身處地理解的,非專業、不負責的詢問或“心理治療”,間隔的反復回憶,非但無助于解脫,反而可能加深了傷害。因此,對于災區普通群眾的心理疏導、干預,不僅需要專業人士的提早介入,而且需要持續相當時日。
近日發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專門提及地震災區工作。震區的諸多家庭及個人都或多或少背負著某種心理壓力,對于他們的心理援助應該包括在行動計劃之中。除了“周年祭”,今后還會有許多對某個家庭或個人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心理的波動和反復會持續,疏導和干預也應該持續。
需要指出的是,“5·12”周年紀念或祭奠活動,使許多非災區的人們涌入震區,他們會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再次觸及幸存者的心頭之痛。因此,在“5·12”周年活動中,怎樣盡可能避免類似的傷害,應該成為進入災區的非災區人的自覺,并且有相關的約束。對于某些懷有獵奇之心者,更必須予以譴責和阻止。約束赴震區參加周年活動者的工作也應該做在前面。(工人日報 張刃)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如何應對豬流感的“全球警報”
下一篇: 別讓經適房成為高掛的臭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