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招行、興業等多家銀行已叫停了大學生信用卡業務,其他銀行也抬高了大學生信用卡的辦理門檻,曾經在大學食堂、寢室樓周圍隨處可見的信用卡辦理點不見了蹤影。是何原因讓各銀行對大學生信用卡的營銷熱潮急劇降溫?
大多數銀行坦言,讓他們停辦大學生信用卡業務的主要原因是較高的呆賬和壞賬,大學生失信于銀行,停辦業務也是無奈之舉。銀行的解釋又一次將大學生的誠信問題擺在了尷尬的境地,但同時折射出的大學生理財意識不足的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大學生辦信用卡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校園信用卡不需要繳年費;二是大學生對時尚的追求;三是辦卡禮品的誘惑;更重要的是信用卡的透支功能,每月3000到5000元的可透支額度相對于大多數學生每月幾百元的生活費而言,無疑就像“天上掉下了一塊餡”,讓學生們手頭一下寬裕起來。至于刷卡透支后的還款問題,缺乏理財經驗和責任的大學生們并沒有太多的考慮,于是便出現了兒子刷卡父親還債,以卡養卡,甚至申請助學貸款還貸的荒唐現象。
在筆者看來,對于大學生這種不理智消費的探討不應過多地集中于學生這個環節,而是應該將其置于社會大環境中進行考量。任何現象必然有其社會根源,受西方發達國家影響,在消費主義成為時代潮流的背景下,大學生迅速成長為狂熱消費一族,而國內的理財教育卻沒能緊隨發達國家的步伐。“配套設施”跟不上,上述現象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
縱觀歐美等國,他們“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的理財教育觀念是我們所遠不能及的。孩子們早早的明白了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以及如何在賺錢和花錢之間取得平衡。反觀國內,大多數家長和教師都會傾向于這樣一種態度:孩子的心靈應該是“一片凈土”,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知識、長身體,理財是大人的事,等孩子長大后自己也能學會,不必操之過急。這樣滯后的理財教育,催生了追求物質享受、校園拜金主義、攀比成風等問題,當孩子真正踏入社會時,其理財意識仍然是一片空白。
此次,各銀行停辦信用卡從表面上暫時緩解了大學生信用卡引起的糾紛,但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并非長久之計。正如我們不能因為股市有風險而讓大家遠離股市一樣,與其一味地讓大學生與信用卡絕緣,不如讓信用卡給大學生們上一堂理財課,讓他們在實踐中養成科學理財的習慣,理性消費。更重要的一點是,理財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讓本來承載著方便、快捷作用的信用卡不再是家長、學生及社會的負擔。(肖 婧)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醉酒駕車猛于虎
下一篇: 浙江師大20萬巨獎吸引考生何以未果